关键词:
演讲
中国现代文学
文学观念
文学创作
文学家形象
摘要:
自晚清以来在社会上普遍出现的演讲活动影响了中国社会的思想变革和文化变迁。在文学领域,演讲不仅是众多文学家热衷的文化活动、表达观点的主要方式之一,而且与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了密切关系,影响了现代文学的诸多方面。前人成果普遍围绕胡适、鲁迅等经典作家进行个案研究,尤其注重演讲辞佚文的发掘与考证,以及演讲活动所反映出的思想状况。本文超越了前人的单向度研究,综合考察演讲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研究演讲与中国现代文学如何交融与建构,进而又怎样影响了重要文学观念、文学家身份、文学家形象以及相关意义等问题。演讲主要以声音为媒介阐述观点,文学主要以文字为载体创造想象世界。声音与文字、说理与想象,这两组完全不同的方式,在中国现代文学家那里经常交融在一起。本文在详细剖析这一现象的基础上,立足于对演讲辞的分析,综合考察受众心理、现场氛围、大众传媒、社会舆论等等各种与演讲活动紧密相关的因素,从演讲与新文学家的成长、演讲如何渗入文学创作、演讲活动与文学观念的建构、演讲对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形象的塑造四个方面展开论述。本论文作为第一篇专门研究“演讲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话题的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意义在于以下两点。首先,本论文试图通过研究演讲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探索中国文学在这一发展阶段的未知隐秘。在以往的研究中,演讲被视为文学家在某一特定时期思想变化的表达,而实际上,它的意义远不止于此。演讲作为一种社会活动,与历史语境、传播媒介、重要事件紧密相连,同时,作为一种表达方式,与人的思想观念、内心情感、精神气质密切相关,从这样一个具体角度展开研究,可以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视野中考察中国现代文学的发生与发展过程,揭示文学如何在其他因素的影响下发生演进。其次,演讲是一种充满个性色彩的表达方式,文学家又以其独有的艺术修养和语言能力,为演讲的个性色彩增加了文学魅力,同时,又以充满想象力的艺术活动为演讲的理性思考提供了进一步延伸的可能性。从演讲角度考察中国现代文学,不仅能反映出新文学的多样化景观,而且可以呈现出文学家的多种风采,有助于对中国现代文学进行新视角的审视。
全文分为四章。
第一章研究演讲与新文学家的关系。在以往的研究中,研究者多以个案分析为主,关注文学家在成为社会名流之后的演讲活动,本章并不局限于此,而是从众多文学家初登讲台之时开始梳理,着眼于他们的演讲经验积累过程,讨论他们如何形成了独有的演讲个性。进而研究部分新文学家所形成的一种特殊观念,即演讲是写文章的一种方式。这一观念使他们既赋予演讲浓厚的文学性,又强化了他们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延展了“文学”的边界。基于这一观念,这些新文学家往往把讲出来的内容变成文字形式,写成文章,形式的转换往往面对表达的困境,演讲的表达策略难以适用于文字著述,这在一些作家关于新文学发展史的演讲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第二章研究演讲与新文学创作的关系,主要研究演讲如何渗入文学创作。演讲对文学创作的影响,不仅表现在文章体式变革上,而且表现在从内容到形式、从情节到主题的方方面面,这以小说为典型。演讲的修辞性本身就与文学非常接近,为二者结合奠定了基础,同时,演讲的说理性符合了近代“开启民智”的小说创作追求,于是,自晚清以来,小说创作吸纳了不少演讲的元素。中国现代小说诞生后,进一步实现了演讲情节叙事功能的新变、“讲演小说”新形式的出现、小说虚构对演讲之理性思考的延续发展以及小说主题与演讲观点的呼应。本章的研究,从一个新角度对具体作家作品进行了新解读,超越了对艺术性和思想性分别阐释的局限,探索说理与虚构的相互渗透现象;本章还对小说文体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发展演变进行了观察,分析了非文学因素如何赋予了小说从内到外的新质。
第三章研究演讲与文学观念的关系,主要以革命战争语境下的文学观念为中心,研究演讲活动如何影响文学观念的建构。对于这一话题,以往的研究成果普遍侧重于文学家作为演讲者的思想表达,以演讲辞的内容为中心,结合特定时间段的生平经历和生命感受展开探讨。本章改变了这一思路,充分关注演讲者与听众之间的现场互动,剖析演讲活动中信息传递与接受过程的特点,揭示双方在心态和认识方面的差异,从而展现文学家身份认知、文学团体组织观念和文学领域基本价值观等方面的文学观念建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打捞历史细节所包含的丰富信息,呈现出演讲的现场语境和社会语境,从具体事件中折射出中国现代革命文学思潮的发展走向。
第四章研究演讲与文学家形象塑造的关系,主要是探讨演讲活动如何建构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形象以及相关意义,不仅关注他们作为演讲者在讲台上的风采如何被记录和回忆,而且关注他们作为演讲活动论述的对象如何被阐释和传播。本章以具体的演讲事件为中心,并不局限于演讲辞如何将文学家塑造为某种精神品质的化身,而是在此基础上,综合图像形式、大众传媒、社会舆论、文学思潮等等各种相关因素,进一步考察演讲如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