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国现代文学
爱伦·坡
传播与影响
启蒙现代性
审美现代性
现实主义
摘要:
文坛“另类”作家爱伦·坡于上世纪初进入中国读者的视野,他作品的传播和影响力的展开经历了一些起伏变化。在二三十年代,其不同类型的小说和诗歌得到了较多的关注,部分作品被反复的重译和介绍。尤其是他的短篇小说中的哥特风格和心理描写成为了被借鉴的对象。除此之外,许多杂志均对爱伦·坡本人的经历和文学观点有所介绍,部分文人围绕其诗歌创作理论和诗歌形式进行了热烈地探讨,对中国新诗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随着译介活动的开展,大众对爱伦·坡的了解日趋全面。但是到了四十年代,主流文学关注的方向发生了变化,爱伦·坡也渐渐退出了大众视野。尽管还有少量的经典作品被译介并出版,译本的形式和语言也相对更加成熟,但爱伦·坡其人和作品的影响已大不如前。本文试图理清爱伦·坡在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传播路线,其作品产生的相应影响,以及这种传播和影响背后体现出的现代文人的审美和政治诉求。本文分有四章,包括绪论和结语,总共六个部分。在绪论里,笔者较为详尽地介绍了爱伦·坡在世界和在中国的传播和影响,以及国内外对其人和作品的研究现状。在西方文学批评界,爱伦·坡的思想和作品价值直到20世纪初才普遍地被认可。对他的研究经历了从批判到肯定,从感性到理性,研究方法从文本到文化,研究领域从单一到多元的变化过程。在这个部分,笔者提及了法国和俄罗斯的象征主义对爱伦·坡的接受和继承。爱伦·坡的影响力也部分地通过这些流派的介绍和发展辐射到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更大的范围。接下来,笔者分别介绍了爱伦·坡在中国现代文学和当代两个阶段的译介和研究情况。相比而言,中国现代文学阶段对爱伦·坡的介绍活动较为局限,可视为其传播的初期阶段。到了当代,尤其是在新世纪,随着大量出版物的问世和受西方爱伦·坡多元化研究的影响,中国的爱伦·坡研究呈现出了丰富的局面,但也存在着研究方向和研究重心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爱伦·坡与中国现代文学阶段的作家作品的相关比较研究并不多,仍存在着较大的研究空间。笔者试图通过对现代文学阶段爱伦·坡的传播和产生影响的分析来从整体上把握中国现代文人的审美立场及其他们文学选择的个人和历史原因,以适当地填补当下研究的空白。本文的第一章,笔者首先从版本学的角度切入,比较了爱伦·坡在中国现代文学阶段被反复译介的三篇重要的短篇小说和两篇经典诗歌的译本。通过对三篇短篇小说(《金甲虫》、《泄密的心》和《红死魔的面具》)不同时期多个译本的细读和横纵向的比较,笔者发现现代文学阶段译者对爱伦·坡的兴趣是逐渐由通俗类侦探小说转向思想内涵更深刻的心理和哥特小说的。而对同一篇小说的译介基本上都经历了从语言上文言到白话,内容也不断完善的过程。这种完善不仅体现在技术层面的翻译技巧上,更体现在翻译时表现出的艺术审美上。而《安娜贝·李》和《乌鸦》两首诗歌译文的比较也凸显了当时中国新诗发展的历程:从文言到白话,从形式和内容混搭到整体和谐的过程。这种变化映射出中国现代诗人对西方诗歌的审美趣味和对现代新诗发展的态度。二三十年代是爱伦·坡在中国现代文学阶段被译介的高峰时期,根据当时的社会和文学现状,笔者将爱伦·坡和中国作家作品的关系大致从时间上划分了两个阶段:“五四运动”前后和三十年代前后。本文的第二章和第三章分别从这两个时间段较为详细地分析了不同的作家和流派与爱伦·坡的渊源。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在“五四运动”前后相对活跃的文人和流派与爱伦·坡的关系。笔者选取了与爱伦·坡有着直接联系的侦探小说代表人物程小青、鲁迅和周作人,以及浅草-沉钟社为对象进行了比较和分析。他们代表了比前人更勇于突破传统的五四文艺知识分子群体,因为获得了更多人生可能和相对自由的氛围而开始疏离传统的文学规制与群体,寻求自我实现的道路。这使得他们从审美趣味上与极富个性且关注内心的爱伦·坡更加契合。这也是爱伦·坡的作品在这个时期被大量介绍的原因之一,他也因此在创作技巧和艺术风格等方面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创作,尤其是小说的创作。程小青对爱伦·坡侦探小说模式的模仿从形式上促进中国的此类通俗小说的发展;他借鉴爱伦·坡对英雄式主角的塑造也包含了他个人对民族、社会和自我的理想与想像。周氏兄弟二人中,如果说周作人对爱伦·坡的译介是出于个人的文学审美情趣,那么鲁迅对爱伦·坡的理解则超越了感性而更加深刻。将鲁迅早期的《狂人日记》和“五四”后期的《死后》与爱伦·坡作品作一比较,可以看出鲁迅对现实在不同层面的强烈批判。从与爱伦·坡创作手段的相似,创作风格的一致到同样另类而精准的内心刻画,从狂人充满激情的呼吁与反抗到死人极尽讽刺与挖苦而体现的内心悲凉,鲁迅将启蒙与审美两种现代性糅合到了自己的创作中。浅草-沉钟社则更多的从个人信仰与自我价值的角度接纳了爱伦·坡。他们在追寻理想的同时感受到的迷茫、空虚与烦恼在爱伦·坡及其追随者们提供的艺术空间里找到了一些感性的抚慰和对自我的肯定。二十年代中后期到抗战爆发,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