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鲁迅全集》版本注释
知识生产
《新青年》
“现代评论派”
“左联”
摘要:
本文以《鲁迅全集》相关注释的版本变迁为讨论内容,重点关注《鲁迅全集》注释与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生产之间的关系,以及不同版本中《鲁迅全集》注释的共同特征与变化显现出的差异。通过探讨《鲁迅全集》注释是如何理解与阐释“中国现代文学”,从而发现《鲁迅全集》注释与中国现代文学知识生产之间存在怎样的关联。本文正文部分分为五章:第一章从总体上论述《鲁迅全集》版本、注释面貌。通过梳理《鲁迅全集》不同版本注释、出版发行的具体过程,分析其得以产生的推动力。第二章主要剖析《鲁迅全集》注释中关于《新青年》同人的论述,透过其中对胡适陈独秀等人、《新青年》杂志、“文学革命”以至新文化运动的言说,分析不同时期《鲁迅全集》注释相同和不同的叙述策略。《鲁迅全集》注释根据政治标准将《新青年》同人划分为三层,不同层面上的评价体系、标准、方式有所不同。于鲁迅,注释凸显其新文化运动主将的地位;于陈独秀、胡适,注释则规避其贡献而将与当前政治权力相悖之处放大;而于刘半农,钱玄同等,则予以中性的叙述。第三章以“现代评论派”、语丝社等为主要讨论对象,对于不同的文学(文化)团体,《鲁迅全集》注释所采取的态度与应对方式也不同。对“现代评论派”,《鲁迅全集》注释从整体上否定,但对其中部分成员予以肯定;对语丝社则在整体上肯定,具体到个人则有所区别。本章意在指出,《鲁迅全集》注释根据现实的政治文化环境,采用不同的操作方来处理不同的文学(文化)团体与个人。第四章主要考察《鲁迅全集》对“左联”有关人物或事件的注释特点,具体考察《鲁迅全集》注释者怎样处理“左联”内部关系,如何评价瞿秋白、冯雪峰、周扬等人,如何把握作为旗手的鲁迅与实际领导者之间微妙关系的分寸。本章意在表明,《鲁迅全集》注释乃是根据政治环境阐释历史事件,既凸显出鲁迅的“主将”作用,同时又确保党的权威与正确性的。第五章从整体上论述《鲁迅全集》注释的前提、原则及体现出的知识生产方式。本章意在说明,《鲁迅全集》注释前提和原则主要是政治正确原则,而其知识生产方式除了政治层面外还包括技术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