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现代汉语口语
偏离预期
“可能”
预期调节
摘要:
“可能”作为表“或然性揣测”的揣测类语气副词,在语义上具备[+推测性][+不确定性][±结论真]等特点,在交际中以其灵活的视角、表达主观情感和认知情态来表达主观性;通过命题功能向言谈功能的转变、客观意义向主观意义的转变等手段实现主观化。就概率上说,参与交际过程的某个言谈事件在很大概率上无法达到方向相同、程度相同的标准的合预期,更容易呈现为或正或反、或大或小的偏离预期,也即交际双方就已然参与进言谈过程的某个言谈事件一般情况下都会存在预期差,这样的条件很适宜“可能”向着主观性和主观化发展。目前关于“可能”的“程度特征”“或然性”“主观性”已经得到相当程度的重视,不仅仅止于静态描写与研究,也从动态角度研究了“可能”及其他可能词的传信度、语义连用与转变、功能转变等。但总体来说,已有的研究多数集中于静态的定性描写分析,语料集中于古籍、小说或不具有对话性质的单句,对“可能”在语言运用中的调节性质以及如何实现“粗略调节”并未深入探讨。本文以认知语言学中“预期”相关理论为研究视角,对偏离预期性信息的类型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可能”引导不同类型的偏离预期性信息时所起的作用影响与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可能”在语言运用中的主观性特征与主观化进程。
全文共分为八个部分:
首先是绪论。
第一章描写“预期”相关理论,确定研究的理论视角。
第二章描写研究对象的特点与性质,揭示“可能”得以体现主观性和实现主观化的现实支撑条件。从外部条件看,“可能”所引导的偏离预期性信息往往具有未然、未定的非现实性。从内部条件看,“可能”具有程度等级特征和非现实性。
第三章从“形式”和“意义”两个角度总结“可能”在语句成分内能受其作用影响的最大范围,指出不同形式(“可能”居于句首、句中、句末)在意义上“殊途同归”,具备可研究性。
第四章从预期偏离的方向对“可能”参与预期信息程度调节的对话语料进行分类描写。偏离预期视角无法将说话人预期与听话人预期截然分开,二者是互为对比参照、互相影响、互相映衬的关系。
第五章将“可能”作为“预期调节语”出现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会话序列中时对交际中的预期偏离产生的影响总结为点位影响和区间影响两个方面,并构建出交际过程中言谈双方预期对比变化的量化模型,从直观的可视化角度分析“可能”对预期信息的调节作用。
第六章总结出若干在语言运用实际中影响“可能”对预期信息强度调节作用的因素。“可能”可以在其他语句成分的限制下得到细分和具象化,细分后的“可能”程度等级更明确,理论上可以无限接近基本的是非判断。在形式上可以区分为受词汇手段限制和受信息手段限制。
第七章是结论。
总之,针对于“可能”在口语中的预期作用机制的研究,能进一步揭示其由命题功能向言谈功能的共时性的主观化发展,也能为巩固预期在语言研究中的地位与价值尽一份绵薄之力。探究共时角度下“可能”用法与作用机制不仅能一定程度上帮助理解词汇的历时演变,也有利于汉语学习者甚至汉语母语者更深入地学习和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