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很+名词”构式
构式语法
压制理论
选择限制
摘要:
在现代汉语语法系统中,副词应用来修饰形容词,例如“很英俊”、“很善良”,因此“程度副词+名词”被认为是不符合传统语法的搭配。该构式的研究主要经历了两个阶段:早期研究集中在对该构式的合语法性争辩,后期逐渐开始对该构式出现的动因进行更为详尽的诠释和探讨。尽管前人从语法、语义、语用、认知等各个角度对“副名”构式进行了较为充分的研究,但通常研究范围宽泛,很少有人对这一现象中最为典型的“很+名词”构式进行详尽地阐释,所以作者选取副名构式中最具典型性的“很+名词”构式(如“很中国”、“很淑女”等),旨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主要运用Goldberg构式语法及压制理论,从构式语法的角度对它的合理性进行解释。本文试图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该构式的构式义是什么?2.该构式的语义、句法、语用特征是什么?3.对能够进入“很+名词”构式中的名词有何限制条件?本文从北京语言大学现代汉语语料库(BCC)提取了10000条语料,筛出重复和不合要求的语料之后,对剩余的384条语料进行了分析,获得以下研究发现:第一,“很+名词”构式有其独立的构式义,其构式义为“加强该名词所指代的实体的属性义”。第二,从语义上看,该构式中的名词由原本的概念转向该名词所拥有的意向集合,从而更多地指代名词所拥有的属性义、社会义和文化义;同时,尽管大部分物体都具有多个性质,但人类认知习惯始终更倾向于关注最为显著以及最容易被识得的某个或某些性质。从语用角度看,该构式以更精炼的文字生动准确地传达出丰富的信息,比形容词更好地满足了新媒体信息交换方式的要求;同时它也与“礼貌原则”中人们倾向于用间接方式表达会话含义这一核心观点保持了高度一致,尤其是在一些负面信息的暗示上。最后从句法角度来看,“很+名词”构式所承担的角色与形容词相似,即在句中可做状语、定语、补足语和表语等句法成分。最后,运用压制理论对能够进入该构式的名词做出了如下选择性限制:首先,名词应包含丰富的规约化属性义或文化社会义;其次,该名词所指代实体有一个或多个规约化属性能被凸显;很难找到一个准确的形容词来精确概括该实体的一个或多个特征;同时还应注意的是,对该构式中名词的解读要受到所处语境、说话人意图以及人的主观识解的制约。本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对运用构式语法来解释特殊语言现象进行了一次有意义的尝试,验证了用构式语法对“很+名词”构式做出更好阐释的实用性和优越性,在一定程度上彰显了构式语法的解释力,同时也鼓励更多、更深远的挖掘汉语创新性的相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