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受事宾语
认知语法
焦点突显
摘要:
非受事宾语是指由地点成分、工具成分、方式成分、时间成分、原因成分、目的成分等非受事成分充当宾语。这种不合常规的语言现象在现代汉语中广泛存在,引发了诸多讨论。学者们从古汉语中追溯非受事宾语现象,对宾语进行归类,或是分析动宾关系,但少有触及本质。其中,句法解决思路牵涉一系列规则,使其复杂化。有鉴于此,本文尝试透过非受事宾语变化多端的形式,去考察其形成的认知因素,并使之区别于受事宾语和状语中的非受事。本文拟从认知语法的角度,提出并验证非受事宾语是概念层次的突显。文中所有分析皆建立在人类的基本认知能力上。焦点突显、侧影、射体/界标、行为链和舞台模式即使抛开语言载体,也牢牢存在于人的认知中。本文理论基础是我们用交替的方式对同一场景进行识解,和从反复经验中抽象总结得出小句结构的能力。文章结合语言案例分析受事宾语,分析认为工具、方式、结果、目标参与具体或抽象的能量传递,与施事的互动成为侧影。时间、地点则通过容器—内容物的联系与施事形成侧影。这些非受事成分都能成为小句标示过程中的界标,获得仅次于施事的焦点突显。非受事宾语虽然在形式上受事宾语无异,但绝不等同于受事宾语。受事处于行为链尾部,有内在凸显性,而非受事宾语必须吸引说话人足够的注意力才能获得焦点突显。通常,这些非受事与众不同,或是具有某一特别的情感意义或社会意义。这个特征同时可解释非受事宾语的限制性。在以往研究中,非受事宾语被处理为介词短语的转化形式。本文认为,这种方式忽略了意义的变化。在介词短语中,非受事成分只是一个中介或者外围角色,独立于动词描绘的事件。而成为界标后,非受事成分在整个事件中的地位大大增加,影响了人们对该事件的概念化。因此,焦点突显使非受事宾语变得规则和可预测,忽略这个突显会造成对非受事宾语的片面理解。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运用认知基础,尝试提供一个自然、合理、符合事实的解释,望有助于对非受事宾语的理解,同时也是对汉语复杂动宾关系的又一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