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单音节
名形兼类词
名转形
历史考察
认知语言学
摘要: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指称,形容词的主要功能是描述,名词转变为形容词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本文运用共时描写与历时考察相结合、归纳与演绎相结合、传统的训诂学与现代语言学理论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收集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的相关期刊及论文,检索国家语委语料库、北京大学中国语言学中心CCL语料库、北京语言大学BCC语料库中从先秦时期至现当代时期的语料,旨在对现代汉语单音节名形兼类词进行名词词性转变为形容词词性(后文简称“名转形”)的历时演变考察。通过定量分析的方法,梳理并概括现代汉语单音节名形兼类词“名转形”的演变过程,并通过对考察结果的整理和归纳画出“名转形”的大致路径图示。通过对这些“名转形”路径的分析和总结,考虑可以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进行理论解释。本文的收词范围参照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写,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选取释义中兼有名形词性标注且名词义项在形容词义项之前的单音节名形兼类词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考察。本文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在对研究对象进行历史考察前需要厘清的几对基本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区别或联系。第二章旨在对12个单音节名形兼类词的语义演变进行详细的历史考察,并对其“名转形”路径进行归纳和概括,画出名形转类的图示。第三章分为两个部分:一方面总结出两条名形转类发生的前提和基础——名词中内含的性质义是名转形的语义基础,名词作定语为其转变为形容词提供可能;另一方面,梳理并概括出名转形的三条主要路径:(1)经由非谓形容词转变为形容词;(2)直接转变为形容词;(3)部分已有形容词的省略用法。第四章主要内容为“名转形”的动因探究,本章运用认知语言学理论,从“名词的非范畴化”“主观化”“隐喻与转喻”“语言表达的经济性原则”四个方面对“名转形”现象做出了相关解释。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其成员有典型与非典型之分,它的边界是模糊的。因此,名词范畴中某些处在与形容词范畴的边界上的非典型成员,同时会与形容词范畴的典型成员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这奠定了“名转形”现象的认知基础;其次,主观化以及隐喻和转喻为名转形提供条件,随着社会进步,词汇中心义项不能满足日常的交际需要,于是人们就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通过隐喻和转喻的方式产生新的义项。再者,语言的经济性原则使得人们在言语交际中会将双音节或多音节形容词省略成单音词来说,这也是单音节形容词的产生原因之一。以上是本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对单音节名形兼类词进行详细的历史考察是本文基于前人研究成果的创新之处,希望能为今后的单音词名转形提供些许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