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不及范畴
“不如”句
“没有(没)”句
“不及”句
“比不上”句
结构特征
语义特征
语用功能
摘要:
比较是人们认识世界的基本方式,作为一个语言学中的范畴,比较的语义内容、表达比较的句法形式是语言学界长期探索的课题。在汉语的比较句式中,学界将研究焦点集中在“比”字句上,对其他比较句式的关注相对较少。本文以不及范畴——表示“不及”义的比较句式为研究对象,全文共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选题缘起、研究对象与研究思路、研究理论、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并从比较范畴的语义分类、不及范畴的归属和不及范畴的成员三个角度对研究现状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学界对表示“不及”义比较句式的研究以“不如”句和“没有(没)”句为主,除了这两种句式外,不及范畴的成员还包括以“莫如”、“比不上”、“赶不上”、“比不得”、“不及”、“次于”、“低于”、“小于”、“少于”为比较标记的比较句以及无比较标记比较句等。本文在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尝试对不及范畴进行更为全面的研究。第二章建立了现代汉语的不及范畴,对“不及”的含义、性质、成员进行了分析。不及范畴的成员,在语义上要符合比较主体在程度量值上低于比较基准这一特征,在句法上要求具备比较主体、比较基准和比较标记(或比较结果)等成分。在范畴化的原型理论的指导下,根据使用频率的高低,把不及范畴的成员分为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其中典型成员包括“不如”句、“没有(没)”句、“不及”句和“比不上”句。指出了不及范畴成员的语序“比较主体+比较标记+比较基准+比较结果”对应所描述的事件的顺序,体现了顺序象似性。第三、四、五章运用三个平面理论对不及范畴的典型成员——“不如”句、“没有(没)”句、“不及”句、“比不上”句进行了细致地描写。结构特征方面,分析了各成员的结构形式,统计了各形式在北京大学当代文学语料库中的数量。分析了各成员构成成分的句法特点,包括充当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的句法成分、比较标记的词类或结构、充当比较结果的句法成分、充当比较点的句法成分以及比较点的位置。语义特征方面,概括了各成员的语义;分析了各成员构成成分的语义特点,具体包括比较主体和比较基准的语义限制、语义特殊性;比较点的隐含及规律;比较结果的程度性、语义积极性、语义模糊性和语义指向;比较结果前指示代词的使用情况和作用。语用功能方面,分析了各成员的话题结构:当比较点位于句首时,充当全句的话题;当比较主体和比较点不能分离为两个单位时,二者共同作话题;其他情况下均由比较主体作话题。从各成员比较结果中量度形容词所占的比例来看,“没有(没)”句倾向于客观的比较;“不如”句、“不及”句和“比不上”句倾向于主观的比较。从各成员在不同语体中的使用频率来看,不及范畴典型成员在书面语体和口语语体上的使用倾向为:“不及”句>“不如”句>“比不上”句>“没有(没)”句,排在前面的倾向于书面语体,排在后面的倾向于口语语体。第六章对不及范畴的两个特殊成员——“A不如B,B不如C”和“A连B都/也/还不如”进行了研究。“A不如B,B不如C”的语义旨在说明各比较项中C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在语用方面这个句式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特征,表现了说话人的观点想法、态度感情:当A、B、C的量级关系符合人们的常规认知时,表达说话者对C项的强调;当A、B、C的量级关系不符合人们的常规认知时,表达说话者无奈、调侃、讽刺等不同的态度感情。“A连B都/也/还不如”的语义为说话人预设A、B处于同一个语义量级中,如果将量级中的成员按照由低到高的顺序进行排列,根据认知常规或说话人的个人看法,A在量级中的位置应该高于B,而实际的比较结果却是A低于B。在语用功能方面,这个句式主要表达反预期的话语信息以及对比较主体的贬斥。第七章是结论,指出了论文的创新与不足之处。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建立了现代汉语不及范畴,对不及范畴的典型成员进行了描写,对特殊成员进行了分析。不及范畴的建立,深化了对比较范畴的认识,为汉语中其他语义句法范畴的建构和深入探讨提供了参考,为对外汉语“不及”义比较句式的教学提供了新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