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唯一(的)”
单数量匹配
多数量匹配
语义突显
判断
摘要:
文章考察了现代汉语中“唯一(的)”和数量匹配的各种情形,文章称之为匹配格局。主要包括:“唯一的”与单数量和多数量的匹配,“唯一”与单数量和多数量的匹配。文章重点讨论的是“唯一(的)”的语义关联,不同匹配模式下“唯一(的)”的语义突显,以及“唯一(的)”和数量匹配的事实与理据。全文包括七章。第一章是绪论,主要说明选题背景、研究现状和语料来源等。第二章至第六章是文章主体部分。第二章立足“唯一(的)”与“一量”的匹配格局,根据句法环境以及“唯一(的)”的句法配置提取出“唯一(的)”关联的三种语义特征:[范围][特征][数量],对应三种句法位置。第三章具体考察在判断句和陈述句中“唯一(的)”和“一量”的匹配,考察发现,“唯一(的)”所在名词性结构主要句法功能是充当宾语,“唯一(的)”在语义上和判断紧密相关,形式表现是“唯一(的)”结构常出现于表等同关系的判断句中;文章还讨论了不同匹配格式中“唯一(的)”的语义突显,并指出“唯一(的)”自身携带两种语义:表独特性的特征语义和表数量单一的数量语义。结合其关联的三种语义特征及各自所处的句法位置,可以刻画一个“唯一(的)”语义突显等级。第四章和第五章讨论“唯一(的)”和多数量的匹配。第四章是“唯一(的)”和多量成分的匹配,“唯一(的)”和多量成分的匹配按照句法分布来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唯一(的)”结构和多量成分分居主宾语位置;另一类是“唯一(的)”直接修饰多量成分。前者体现的是“类对类”的匹配,后者则为认识“唯一(的)”和多数量匹配的理据提供了新思路。第五章讲“唯一(的)”和数量结构“N量”的匹配。总体上“唯一(的)”和“N量”匹配与“唯一(的)”和“一量”匹配的模式表现出平行性;文章重点讨论了“唯一(的)”后修饰语的语义限制,数词N的数量限制;并且发现了“唯一”和“最”在句法表现上的平行性。需要指出,“唯一(的)”语义突显等级也适用于“唯一”和多数量匹配的情形。第六章讨论“唯一(的)”和多数量匹配的机制,文章从民国时期语料出发,同时类比“最”的相关句法表现,分析了“唯一(的)”和多数量匹配的推导。“唯一(的)”和数量的匹配体现出:同类语法范畴下的各成员所在的句法结构发展演变的规律性。第七章是一个总结。另外,文章也指出“唯一”与情态、与指称以及与对比、穷尽和排他等的关系,限于时间和篇幅,未进行详细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