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X毕竟是X
X是X
构式语法
概念转喻
指称
摘要:
文章结合构式语法理论考察了“X毕竟是X”的句法、语义、语用特征及其原式和变式。得到以下结论:定项“毕竟”是评注副词,“是”为判断动词,变项“X”以双音节名词为主,其他实词进入后受主宾语位置句法压制,指称义凸显。该格式主要在复句中作分句或单独成句,也能在句中作宾语小句。其前加成分主要是表转折、因果关系的连词,还有兼表关联的语气副词以及心理动词;插入成分主要是单音节副词,置于“毕竟”后与其连用作状语;后附成分则主要是语气词。这些共现成分分别体现了“X毕竟是X”在句段中的语义关系,传递了说话人的主观情感态度,加强了语气。根据信息结构理论,宾语一般被期待引入新信息,因此主宾同形的“X毕竟是X”中,处于宾语位置的X2易触发概念转喻,转指X的典型特征,以此对主语指称对象进行陈述。根据指称分析理论,X1一般为个体指称,X2为类指称。整个格式的意义是表示肯定判断的基础上凸显X的典型特征(不因条件改变而变化)。在理解“X毕竟是X”时,其语义不自足,既依赖听话人对X的认知,又依赖具体语境缩减X的典型特征范围。使用该格式时,说话人是为了说服听话人接受某观点(包括事实、原因、建议、事物之间有根本差异等)、行为,或印证自己已提出的观点。在修辞方面,“X毕竟是X”则有简洁含蓄的表达效果。文章还综合运用会话含义、认知图示、元语用等理论,归纳出该格式突出焦点、体现情态、缓和交际、衔接语篇的语用功能。历时分析表明“X是X”是“X毕竟是X”的原型构式,两者在出现时间以及语义关联上有承继关系。卡方检验表明,“毕竟类”评注副词进入格式后,只在报刊使用频率上与“X毕竟是X”有显著差异,后者在正式语体中使用更多。其他副词,满足与同语式的判断义兼容,且不改变“是”的判断性质,一般都能进入同语式。不同副词与同语式结构互动,既带来增值效应也会相互制约,它们与原式“X是X”形成一条具有家族相似性的构式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