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词汇类型学
“出”
多功能性
概念空间
语义地图
摘要:
“出”是汉语趋向动词的一个重要成员。以往对于“出”的研究大多基于普通话,很少有人从类型学或跨方言的角度进行探索。“出”所具有的不同语义和功能是在历时发展过程中先后产生的,而且这些意义和功能并存于共时的现代汉语共同语和方言中,可见“出”古今的语义和功能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关联。因此,如果从“普方古”的视角进行更深入的比较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不同方言之间、方言和普通话,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更多的共性和差异。基于此,本文尝试解决以下三个问题:(1)现代汉语“出”分别具有哪些词汇语义与语法功能?(2)现代汉语“出”的概念空间及语义地图分别是什么?(3)现代汉语“出”语义演变和语法功能拓展的机制分别是什么?为回答上述问题,本研究从词汇类型学的角度,借助语义地图模型为“出”的多功能性构建概念空间,以期进一步探索“出”在普通话和汉语方言之间的共性和差异。主要发现如下:首先,本文借助方言词典和汉语词典,结合已有研究总结出了十四个词汇语义功能和八个语法功能反复在普通话和各方言中出现。其词汇语义功能包括“趋向”“结果”以及“超过”“发生”“显露”“支付”等,其语法功能包括“趋向动词”“趋向补语”“结果补语”“能性补语”“比较标记”“量词”“动相补语”和表示“外面”的名词用法。其次,通过分析和总结以上各功能之间的联系,本文为“出”的词汇语义和语法功能分别构建了概念空间。然后,通过分析这两个概念空间得到了一系列的蕴含共性。例如,我们从不同方言的词汇语义地图中发现,“趋向”和“显露”义是普通话和所有方言共有的,而有些在古汉语中就存在的意义如“去某地”只在广州方言和南沙方言里可以找到,普通话无此种用法。类似地,“出”作趋向动词的语法功能是普通话和所有方言共有的,而其用作名词表“外面”时,只存在于普通话和广州方言等。最后,论文根据基于功能蕴含关系的跨方言比较、历时语料和语法化原则,为“出”的语法功能构建了一个动态的(历时)的概念空间,以此揭示了“出”的语法化路径。例如,包括普通话在内的不少方言都有“趋向补语>结果补语>可能补语”这一语法化路径。最后,基于认知语言学有关理论,本文分析了“出”的语义演变和语法扩展机制。首先,关于“出”的语义演变,本文认为概念隐喻和意象图式的变化是两个重要机制。第一,“出”的语义演变是一个通过概念隐喻从空间域投射到时间域,再投射到状态域的过程。这符合隐喻跨域投射的一般规律:人>物>过程>空间>时间>性质。第二,通过凸显“出”的中心意象图式的不同部分,我们得到其意象图式的一系列变体,而这一过程导致“出”发生了语义演变。关于“出”的语法扩展,本文认为转喻是一个重要机制。首先,与传统的转喻观不同,本文认为转喻可以解释如重新范畴化这样的语法现象。例如,“出”作表达“外面”的名词是转喻“位移的目的地代位移”导致的。这个转喻的关键在于整个位移过程不被保留,而是关注其相关部分,即位移的目的地。本研究基于词汇类型学视角,将语义地图模型应用于趋向动词“出”的语义和语法多功能研究,为汉语趋向动词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