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冲突性话语
现代汉语
言语行为
多模态互动
立场表达
摘要:
冲突性话语是交际主体在表达彼此认知、立场差异时带有负面情绪和消极态度的对抗性话语序列,广泛存在于日常交际中。但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从互动角度研究人际冲突话语交际问题一直未受到学界的关注。在冲突性话语互动中,无论是对冲突事件的观察和阐述,还是对交际主体语言表达的理解和管理,都包含着参与者的个人情感、认识立场、价值判断,都离不开话语意义的建构和交际主体之间的互动。多数学者认为冲突性话语是负面的、消极的、不礼貌的语言现象,是对和谐人际关系和社会规约的违反,因此,被认为是人际交往的边缘现象,从而忽视了对言语冲突行为的研究。然而,关于冲突性话语的研究并不是人际关系的终点,相反,它能揭示人际关系的建构意义,是调节人际和谐和社会和谐的关键。近年来,大多学者开始关注汉语冲突性话语现象,但是专门、系统的研究著作并不多见,在这寥若晨星的冲突性话语研究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交际主体在日常语言互动中是如何引发冲突、判断冲突、应对冲突和解决冲突的?言语冲突如何通过语言表达式进行表征?听话人遭受语言冒犯或攻击后会采取何种回应方式?言语冲突过程中有哪些偏离话轮转换规则的现象?非语言模态如何建构冲突话语意义?冲突性话语的本质是什么?解决这些问题会让我们对现代汉语冲突性话语有全新的了解。本文以现实、自然的冲突话语为语料,以互动语言学和目的原则为理论基础,尝试建构“目的导向的冲突互动模式”解释冲突言语行为,认为言语冲突是互动双方受彼此立场差异的影响产生的对抗性行为,是交际主体追求特定目的的结果。基于话语分析理论,对冲突性话语中的打断和重叠等偏离话轮转换规则的现象做出系统阐释。整合语言表征方式和非语言研究范式,提出从多模态互动角度考察言语冲突行为。本文研究主要发现如下:一、本文摆脱现有理论框架的束缚,系统梳理了与言语冲突行为相关的语用原则,对冲突性话语进行重新界定,总结了冲突性话语的基本特征为:对抗性、负面性、功利性、不礼貌性。按照言语冲突所涉及的相关因素,冲突性话语的类型具有真冲突话语和假冲突话语之分、显性冲突话语和隐性冲突话语之分、缓和性冲突话语和加剧性冲突话语之分。二、冲突性话语具有复杂多样的语言表达方式,且表现为言辞的对抗性和负面性。言语冲突引发语的表征方式包括称呼语、元话语、答话指示语、感叹词、话语标记、詈骂语和复合引发语等类型。根据互动双方语言交际目的的差异,冲突性话语引发语的基本类型分为有意冲突和无意冲突,其中,有意冲突包括质疑与抱怨、讽刺与贬损、威胁与警告、批评与责难等交际方式,无意冲突分为预设不当、直抒己见两种类型。本文在探明言语冲突发生的基础上,还重点关注了听话人对冲突话语的回应。冲突性话语应答语的语用类型主要包括:防御反驳、针锋相对。与此同时,根据引发语和应答语的对应关系探究了言语冲突的互动类型为“有意冒犯-冲突回应”关系、“有意冒犯-缓和回应”关系、“无意冒犯-冲突回应”关系三大类别。三、从话语交际表层来看,言语冲突必然会出现规则的“破坏”,通过研究话语表层秩序的“违背”情况能够揭示出言语冲突形成的更深层次的动因,从而系统地了解和掌握人际和谐关系和言语互动机制。冲突性话语中“违背”话轮转换规则的情况有会话打断现象和会话重叠现象两种方式。打断现象通常发生在会话的中间,反映出说话人控制和竞争的意图,而重叠现象出现在话轮开始和结尾部分的情况居多。与此同时,打断和重叠现象的出现更多的是“对抗”,是对行为实施者身份权势的象征,是掌控和支配话语目的的体现。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交际主体权力的不平衡和不对称。四、就言语交际的发展趋势而言,冲突性话语领域的跨学科性质研究日益明显,多模态话语分析特征日趋突出。本文讨论了韵律、体态语、空间距离等非语言模态在话语意义建构过程中的突出作用。指出非语言模态既能引发言语冲突,又能强化、凸显冲突话语意义,借助非语言模态甚至能传达抵触、反抗等言外之义。冲突性话语的产生通常是以语言冲突为主,但仍然不能忽视体态语、语境等非语言因素的辅助作用。五、言语冲突的本质是交际双方的立场差异,立场表达的主体可以是互动参与者,也就是说话人和听话人,也可以是在场或不在场的第三方。冲突性话语互动中的立场表达包括评价立场、情感立场、认识立场、不一致立场四个次类。通过对不同立场的表达类型、语用功能的研究,在目的关系的导向下,展现了冲突性话语互动中话语立场表达的整体面貌。在考察缓和冲突性话语的有效策略时发现,规避言语冲突的主要方法除了有词汇和句法等语言形式策略外,还能从语用交际角度化解言语冲突行为。冲突性话语是语用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本文研究为后续正确使用语言表达方式,建立和谐人际关系提供一定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