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两山”价值转化
转化逻辑
质性分析方法
评估框架构建
转化效率
相位区域演变
摘要:
全球范围来看,工业革命对人类工业文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然而,这一进程也带来了人与自然之间日益激化的矛盾,导致了资源枯竭、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生态危机。在中国,改革开放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但也面临着资源枯竭和环境恶化等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两山”理论。“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理论。这一理论诠释了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关系,打破了传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矛盾对立的观念,强调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协同发展可能性,并为中国探索出一条不同于“先污染、后治理”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提供了理论依据。“两山”理论的核心在于通过“绿水青山”所指代的生态价值向“金山银山”所指代的经济效益的转化。当前全国各地都在积极推进转化实践,但是对于整体转化状况以及区域差异的评估尚不明晰。因此,科学评估“两山”价值转化,既是维持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方向的迫切需求,也是“十四五”时期巩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必然要求。
基于此背景,本文通过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相结合的方式,重点探讨了三个核心问题。第一,什么是“两山”价值转化,如何实现这种价值转化?第二,如何科学评估“两山”价值转化?第三,哪些因素会影响“两山”价值转化?为此,本文前半部分侧重于解构“两山”价值转化的内在逻辑与评估框架的构建,后半部分则以江西省为例,综合评估“两山”价值转化,探索影响“两山”价值转化的关键因素,为推广成功经验、制定精准政策贡献绵薄之力。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相关结论如下。
研究内容一,“两山”价值转化逻辑的经济学解析。在文献梳理基础上,结合生产效用函数、内生增长理论和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等经济学理论,通过数理模型的推演,系统阐述“两山”价值双向转化本质,并构建经济学视阈下双向转化的逻辑框架。研究结论如下。(1)学界对于“两山”价值转化的研究逐渐从单向转化的理解扩展出双向互动的视角,强调“两山”价值转化不仅仅是生态资本向经济资本的单向转化,更是一个包含反哺机制的双向互动过程。(2)相位图分析结果表明,“两山”价值转化过程中存在稳态点,理想状态是各地区沿着稳态路径前进,最终达到经济资本和生态资本的动态平衡。稳态点的实现意味着“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保持长期稳定增长,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目标。相位图直观地展示了四个区域的动态演变路径,帮助识别偏离稳态的风险,并为政策干预提供科学依据。(3)在“两山”理论的语境下,对传统环境库兹涅茨曲线进行了反思与拓展。扩展后的EKC模型强调了经济资本与生态资本之间的双向互动,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开发,实现“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协同增长。在这一模型中,拐点不再是经济增长导致环境恶化的顶点,而是生态资本与经济资本达到动态平衡的关键节点。通过合理开发自然资源和科学的政策规划,可以在拐点到来之前,持续推动生态资本向经济资本的转化,并通过经济资本反哺生态资本,从而实现经济与环境的动态平衡,形成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的闭环,进而避免传统的“先污染后治理”发展模式。
研究内容二,“两山”价值转化评估框架的构建与应用。首先,借助质性分析工具NVivo11 PLUS软件,对2015—2023年间全国范围内发布的共计925份官方政策文本进行了主题编码分析,深入挖掘“两山”价值转化的政策背景、实践进展及评估需求,构建了中国“两山”价值转化的基础评估框架。随后,基于六大指标筛选原则,综合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和指标“两山”价值的代表性,筛选出具体的量化指标。接着,以江西省100个县级行政区为研究样本,结合江西省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特色,形成了江西省“两山”价值转化评估指标体系,并采用组合赋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最后,基于“绿水青山”指数和“金山银山”指数的测度结果,从综合指数、转化效率和相位区域三个层面,对2015年至2022年期间江西省的县域“两山”价值转化进行了综合评估。研究结论如下。(1)政策文本的主题编码提炼出了“两山”价值转化主题框架,包含4个核心主题、9个副主题和21个初级主题,这些主题涵盖了生态、经济和社会三大核心要素,系统地反映了当前“两山”价值转换过程中生态保护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有机结合。经过指标筛选,最终构建了包含“目标层—准则层—要素层—指标层”四个层级的评估框架,涵盖“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两个子系统,共计33个量化指标。(2)“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指数的测度结果,揭示了不同地区的生态和经济发展区域不平衡的现象。整体来看,从2015年至2022年,江西省的“绿水青山”指数均值从0.4922上升至0.5922,这表明依托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高的生态基础,江西省在环境保护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金山银山”指数则从0.2134上升至0.2940,虽然整体趋势向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