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技术进步
经济增长
宏观经济学
劳动力要素
摘要:
经济增长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重要分支,也是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从政府高层到普通大众,对经济增长都密切关注。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自从上世纪50年代索洛、斯旺以来,技术进步就纳入了经济增长的研究之中,在经历了上世纪70年代的沉寂之后,在上世纪80年代,以保罗.罗默(1986)和罗伯特.卢卡斯(1988)这两篇经典论文为标志,经济增长理论的研究又进入了一个新的蓬勃发展的阶段。经济增长研究的范围大大拓展了,扩展到国际贸易、金融,乃至教育、民主、不平等等领域,然而技术进步仍然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n 索洛——斯旺模型将技术视为外生变量,从而无法解释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技术进步的动态。这就是外生经济增长理论面临的困境。保罗.罗默将知识的外部性引入模型,罗伯特.卢卡斯将人力资本外部性引入模型,格罗斯曼和赫普曼提出了中间产品质量提高模型,阿吉翁和霍伊特将熊彼特的创造性毁灭的思想引入质量提高模型……但在这些模型中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问题一一技术进步的偏向性问题。\n 哈罗德、希克斯讨论了技术进步的类型的时候,涉及到了非中性技术进步的问题。技术进步使得资本——劳动比上升,称为劳动节约型技术进步,反之,称为资本节约型技术进步。这是根据资本与劳动的比例变化的定义,并未对劳动作区分,而只是将劳动视为无差异的。但是劳动者的收入差距是显著的,这种现象可以由技术进步来解释,即技术进步是偏向于技能劳动还是非技能劳动。Acemoglu发展了一个模型来解释这种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其基本观点是:技术进步存在对技能/非技能劳动的偏向性,即技术进步倾向于变得丰富的劳动力要素,这种偏向性是由要素的相对供给诱导的;当某种要素(劳动力)外生的变得丰富的时候,这种要素的价格将降低,随后的技术进步就倾向于更多的使用这种要素,在下一阶段,这种要素的价格重新上升。Acemoglu认为这个模型可以解释最近几十年的技术进步以及18世纪末19世纪初英国的技术进步(工业革命)。\n Acemoglu模型在逻辑上是成立的,但对于解释工业革命,却与历史事实不太相符。英国当时对人口增长抱悲观态度,同时期人口增长更快的爱尔兰和美国没有发生工业革命。从工业革命的宏观发明来看,发明的动机也不在于劳动力供给的变动;而且某些宏观发明(如焦炭炼铁)并没有改变对劳动力的需求。Acemoglu错误的原因在于不了解经济史中的技术进步的不同时期,技术的含义和技能的含义存在重大的差异。在两个时期,对技术进步和技能区分的测量标准不同,从而无法直接比较。实际上,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对技能的要求也是逐渐提高的。之所以出现技术进步倾向于非技能劳动的现象,是因为在分工的前提下,技能逐渐集中于少数人(工程师/技师)。将没有分工的手工工匠与在分工中只需要低技能的工人相比,就会得出技术进步偏向于低技能工人的假象。\n 要真正理解技术进步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首先需要理解技术的本质以及技术与科学的关系。技术是人的生产器官,是人的自然器官的延伸,是改变物质对象的方式。技术不是生产过程中的一个独立要素,技术的目的就是生产,生产是技术的实现方式。科学对技术有巨大的作用。技术与科学的关系经历了迥然不同的发展阶段。在早期,技术和科学是相互隔绝、独立发展的;在工业革命之后,科学开始解释出现的技术现象;第二次技术革命之后,科学走到技术的前面,开始引领技术的发展;20世纪以来,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更加复杂,相互促进。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技术呈现不同的特征,没有科学支撑的技术,只能通过长期经验积累获得进步,所以发展缓慢,而且由于人自身的局限性,容易产生创新锁定;而科学支持的技术发展一日千里,而且能很快的在各个领域得到应用。\n 由此可见,在对技术进步的偏向性建立模型来解释,将科学引入模型,区分经验技术和科学技术,就是必要的。本文在Acemoglu(2002)模型的基础上进行了拓展,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将科学区分为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并将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性质数学化。假设基础科学是一个二值变量,当技术进步需要的基础科学不完善的时候,基础科学取值为0,这一项技术进步停滞;反之则取1,基础科学对技术进步没有影响。假设应用科学推动技术进步,技能补充型技术的创新需要更多、更先进的应用科学,SAH>SAL>1,SAH、SAL分别表示技能/非技能补充型技术的创新所需要的应用科学;另外假定技能补充型技术在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中的权重大于在非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的权重。结果显示,在现代技术研发中,相对要素供给对于相对技术产出的影响要小于Acemoglu模型,应用科学对相对技术产出的影响大于相对要素变动对技术产出的影响。在18世纪——19世纪的研发模型中,根据前面的分析,研发不存在科学的参与,各行业的技术都是孤立发展的,模型中不出现另一类型的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