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
接受主体
接受动力
人性假设理论
摘要:
接受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的核心要素,在接受过程中,主体接受动力的效度和强度是评判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主要内容,也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内生力量。如何遵循客观规律,坚持立德树人理念,激活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的动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管理学中的人性假设理论对于人的基本认识,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视角,为探讨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及其动力,识别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多层次、多角度的动力,进而对激发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大有裨益。基于这样的逻辑起点,本文研究的思路如下:首先,对人性假设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厘清人性假设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及其动力激发的内在依据及作用;其次,基于人性假设视角,立足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现实状况,力求揭示现存的深层次的问题与矛盾,并且从社会、教育及接受主体三个方面对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动力的原因展开分析。再次,在对问题探讨之后,通过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重要论述理解和把握的基础上,在宏观层面明确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新要求,为进一步激发接受主体动力明确方向。最后,从激活动力、调节动力、强化动力和永葆动力等四个逻辑环节为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激发提出策略。本文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借鉴管理学人性假设的相关理论,得出的主要结论有:第一,“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以及“复杂人”假设理论基本上已得到学界认可,通过对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分析进一步验证了人性假设理论的科学性,为借鉴和引入管理学理论分析我国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问题的合理性作以说明,有助于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方法的创新与发展。第二,经过探讨我们发现,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对物质利益的非理性需求、对社会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不足、对自我发展需要的认知偏离以及对多元价值选择困惑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主要问题,制约着主体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第三,新时代背景下,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显著趋势,加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系列讲话精神共同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发展提出了新要求,需要着力把握接受主体利益需求的合理性、着力发掘接受主体社会获得的内隐性、着力调适接受主体自我期待的合规性以及着力增强接受主体价值选择的稳定性。第四,本文的落脚点是思想政治教育接受主体动力的激发,我们要以关照接受主体的正确需要激活动力、以增强接受主体的社会获得感调节动力、以鼓励接受主体积极自我实现强化动力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主体价值选择永葆动力,实现接受动力的持续增强和永久保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