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悬臂式挡墙
加筋土挡墙
承载机制
破坏模式
离散元
摘要:
悬臂式挡墙和加筋土挡墙分别作为刚性挡墙和柔性挡墙的代表,在破坏模式和承载机制方面具有本质差异,但众多规范条文中在进行加筋土挡墙稳定性验算时将加筋体等同于刚性体,沿用了刚性挡墙的设计概念,忽略了加筋土挡墙与地基土间的相互作用。本文基于文献中的室内模型试验,利用颗粒流离散元软件建立了悬臂式挡墙和加筋土挡墙的离散元数值模型,从细观层面对竖向荷载下挡墙的力学特性和变形行为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可以加深研究者对悬臂式挡墙和加筋土挡墙承载机制的理解,并对两种挡墙的设计提供理论支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包括:
(1)对模型试验进行简要介绍,针对模型试验中的主要试验材料——土工格栅和填土,分别进行了离散元数值拉伸试验和离散元数值直剪试验,标定了土工格栅和填土的细观参数。
(2)基于得到的细观参数标定结果,建立了悬臂式挡墙和加筋土挡墙离散元数值模型,并对模型建立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模拟结果显示悬臂式挡墙的破坏模式以水平滑移和倾覆为主,加筋土挡墙的破坏则以地基承载能力破坏为主。通过对比数值模拟和模型试验中挡墙的颗粒位移云图和颗粒旋转云图,对数值模型合理性进行验证。对比结果表明,建立的挡土结构离散元数值模型可以很好的对挡墙的运动学特性进行模拟。
(3)在完成数值模型验证的基础上,对悬臂式挡墙的位移情况、加固区与非加固区持力情况、力链分布情况和地基土中土压力分布情况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挡墙水平位移远大于竖向位移,挡墙沉降主要发生在加载前期;极限承载能力状态下,加固区持力占总荷载的26%,而在最终破坏状态下该比例为5%;荷载经由墙后填土作用在悬臂式挡墙墙体之上,随着竖向应变的增加挡墙发生倾斜,粗力链在墙趾处集中,荷载通过墙趾向斜下方传递并扩散,主要影响挡墙下方2L×H(L为悬臂长度;H为挡墙墙高)区域内地基土的应力状态;地基土中高应力区域位于墙趾下方,该区域竖向土压力与为加固区下方竖向土压力基本一致,由于挡墙倾斜,悬臂下方土压力较小。通过改变地基土压实度和悬臂长度发现:随着地基土压实度的增加,挡墙承载能力明显提升,但在破坏状态下挡墙的倾覆破坏也更为明显;随着悬臂长度的增加,挡墙承载能力逐渐增加,悬臂长度过短时,挡墙的倾覆破坏趋势较为明显。
(4)通过分析返包式土工格栅加筋土挡墙的变形情况、加筋区与未加筋区持力情况、力链分布情况和地基土土压力分布情况,对加筋土挡墙的承载机制和变形规律进行了总结。结果发现:变形过程中加筋体表现出较强的整体性,挡墙下方地基土发生剪切破坏,左侧地基土被挤出,明显高于原地基土表面;极限承载能力状态下加筋区持力占总荷载的50%,随着竖向应变的增加,这一比例基本保持稳定;加载过程中挡墙内部粗力链始终保持垂直,由于加筋体,特别是底层加筋层的变形协调作用,挡墙正下方L×H区域内的地基土中力链依旧保持垂直;地基土中高应力区位于挡墙正下方,该区域土压力明显高于未加筋区下方地基土土压力。通过改变地基土压实度和土工格栅长度发现:提高地基土压实度可以显著提高挡墙的承载能力,但同时挡墙破坏时的倾覆趋势也更为明显;筋材长度过短时挡墙破坏后承载能力会发生大幅下降,而筋材长度足够长时,继续增加筋材长度对挡墙的承载能力提升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