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离散元法
高填明洞
减载
结构优化
土压力
摘要:
近年来,由于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需要,黄土高原地区交通网络快速增多,加之该地区沟壑纵横的复杂地形,高填土、重荷载、弱地基的明洞越来越多。然而,高填黄土产生的较大土压力将导致明洞承受荷载能力不足,甚至出现裂缝和基础不均匀沉降,严重影响明洞正常使用和耐久性。且当填土高度过大时,仅仅通过单一的减载方式不能完全达到工程的要求,则有必要通过结构型式优化和减载耦合的方式来进一步增加填土高度,改善结构受力。因此,本文考虑了土体的离散性和不均匀性,采用了颗粒流软件PFC2D建立数值仿真模型,分析了不同减载方式、明洞结构型式以及考虑减载方式与明洞结构型式耦合作用下荷载分布规律,从细观上对土压力变化机理进行了解释,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本文所涉及的回填材料(黄土和EPS板)分别建立了数值双轴试验、单轴侧限压缩试验,通过与前期所做室内模型试验所得宏观力学性能(应力应变曲线、弹性模量、泊松比、粘聚力和内摩擦角)的对比,确定了黄土和EPS板材料在颗粒流程序中所需的细观参数(压实度、密度、刚度和黏结强度)。为明洞模型的建立提供了相关的参数取值。(2)建立了不同截面型式高填黄土明洞颗粒流数值分析模型。通过分析土体宏观指标和细观指标的变化规律,对不同截面型式明洞受力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明洞截面型式的改变会对明洞自身的受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其明洞顶垂直土压力和两侧的侧向土压力大小均会发生变化,且明洞截面型式存在最优值矢跨比λ=1.0,在该最优截面型式下明洞顶垂直土压力、土颗粒相对位移和移动速度均最小,土颗粒等沉降面最低,明洞顶接触力链分布最为稀疏,明洞受力最合理。(3)建立了高填黄土减载明洞颗粒流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减载材料EPS板特性(EPS板密度、厚度、宽度和铺设位置)和混凝土柱尺寸(高度和宽度)对土压力、土颗粒位移及土颗粒间细观接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高填方明洞顶部铺设EPS板时,由于其自身的大变形卸载掉明洞顶部分土压力,将明洞顶部的荷载转移至明洞两侧,显著降低了明洞顶的垂直土压力,增大内土柱沉降,导致明洞侧墙承受较大的荷载,增大了侧向土压力。而在明洞顶布置EPS板的同时,在明洞两侧设置了混凝土柱,使得明洞顶的荷载转移到混凝土柱上方,有效地降低明洞上方外土柱土体的沉降,在减小外土柱的沉降的同时间接增大内土柱沉降,形成了较大的土颗粒相对位移,进一步减小了明洞侧向土压力和明洞顶垂直土压力。此外,EPS板特性(EPS板密度、厚度、宽度和铺设位置)和混凝土柱尺寸(高度和宽度)均存在土压力最小、土颗粒位移最大的最优值。其中,EPS板最优厚度、宽度和密度分别为T=0.1m、W=0.3m(1.5S)、ρ=15kg/m,混凝土柱最优高度和宽度分别为H=0.32m、B=0.17m,而EPS板铺设位置越靠近明洞顶减载效果越好。(4)建立了减载与截面型式耦合作用下的高填明洞颗粒流数值分析模型,分析了不同耦合工况下的土压力、土颗粒位移以及细观接触变化,模拟结果表明:耦合作用下EPS板特性和混凝土柱尺寸最优值均未发生变化。但明洞截面型式最优值发生了改变,在EPS板与明洞截面型式耦合时,明洞截面型式最优值为矢跨比λ=0.8,在EPS板+混凝土柱与明洞截面型式耦合时,明洞截面型式最优值为矢跨比λ=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