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硬脆性岩石
离散元法
细观结构
蠕变
化学反应速率理论
摘要:
深埋地下工程的赋存环境中常见的硬脆性岩石,在高应力条件下会表现出强烈的变形和破裂的时间效应。岩石破裂的时间效应行为会使得地下工程在开挖卸荷后的一段时间及其后期的运行阶段产生破坏,在高地应力条件下甚至会表现出迟滞性的岩爆现象。与金属材料不同,硬脆性岩石破裂的时间效应行为并不是由于晶体内的位错塞积形成的,而是与其表现出特定脆性行为的矿物成分、微损伤及其细观结构特征密切相关,因此也被称为脆性蠕变。把握好岩石的细观结构是在数值模拟中再现其宏观力学特征的基础,这也是目前国际计算岩石力学领域学者关注的重点和热点。本文基于颗粒离散元方法开展了硬脆性岩石的矿物成分、初始微裂隙和矿物晶体结构特征对其宏观力学特性的影响,以及破裂的时间效应研究,主要成果如下:
1.针对硬脆性岩石中矿物成分界面接触问题,推导了不同矿物晶体间的弹性理论关系式,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岩石多矿物成分数值模型的非均质性研究。通过建立等径晶粒模型和差异晶粒模型,研究了晶粒尺寸非均质性对于岩石宏观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矿物成分比例数值模型进行研究,并通过主要矿物成分三元等值线图分析了矿物成分非均质性对岩石宏观物理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建立的矿物成分数值模型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岩石中几何非均质性和材料非均质性。
2.针对硬脆性岩石初始加载段的裂隙闭合现象,构建了初始微裂隙表征模型并改进了裂隙张开间隙计算公式。数值结果表明:基于初始微裂隙模型的数值试样能较好地拟合裂纹闭合段,以及试样的横向扩张行为,模拟得到的泊松比非常接近物理试验值。结合等径晶粒数值模型和初始微裂隙模型构建了含初始微裂隙的多矿物成分数值试样,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一系列数值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只考虑矿物成分和初始微裂隙无法完全描述硬脆性岩石的非线性特征,因此,晶体结构对其渐进损伤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
3.针对硬脆性岩石中矿物晶体的晶粒形状和朝向引起的各向异性,提出了晶粒织构模型(GTM)。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晶粒纵横比和晶粒倾角变化对于岩石宏观力学特性的影响。通过分析矿物占有比例和接触类型比例,发现晶粒纵横比的增大增加了晶界接触的比例,而倾角的变化对矿物占有比例和接触类型比例影响不大,但对晶界张拉裂纹的数量和压拉比有显著影响。因此,晶粒各向异性织构对岩石的宏观力学行为有显著的控制效应。
4.基于应力腐蚀理论,引入了“黏结面”的概念,并通过定义黏结面的损伤,推导出了等效强度退化模型及相应的强度迭代理论关系式。通过将等效强度退化模型与平节理接触模型相结合,进行均一材料模型的蠕变模拟试验。黏结面退化模型的蠕变时间曲线表现出强烈的稳定蠕变特征,蠕变过程中剪切裂纹和张拉裂纹呈等比例增长,蠕变时间和应力比的关系与平行黏结应力腐蚀模型模拟得到的结果接近。
5.结合初始微裂隙模型和速率过程理论提出了黏性节理接触模型并通过VC++开发了相应模型。将黏性节理接触模型应用于Ld B花岗岩的蠕变模拟中,其蠕变时间曲线具有蠕变三阶段特征,并且发现蠕变过程中主要产生的是张拉裂纹。不同应力比下的蠕变时间较黏结面退化模型的模拟结果与物理试验测得数据更加吻合。
6.建立了同时考虑矿物成分、初始微裂隙和晶体结构的含初始微裂隙GTM模型,并开展了单轴压缩和直接拉伸模拟试验。通过与Ld B花岗岩的物理试验数据对比可知,含初始微裂隙GTM模型能真实描述硬脆性岩石的宏观力学特性(压拉比、特征应力特征,以及双弹性模量特征等)。通过将等效强度退化模型和黏性节理模型同时加入到GTM模型中进行了蠕变模拟试验,发现其蠕变时间曲线具有明显的三阶段特征,破坏形式以穿晶破坏为主,蠕变模拟结果与物理试验数据接近,并且其拟合曲线表现出两段不同特征,说明两种蠕变机制(晶内蠕变和晶界蠕变)分别在不同的应力水平下发生主导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