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聚苯硫醚
熔融颗粒制造
石墨烯纳米片
红外加热
退火
摘要:
聚苯硫醚(Polyphenylene Sulfide,PPS)是一种半晶态热塑性聚合物,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及耐磨性,同时兼具耐高温(150℃)、耐化学腐蚀且高阻燃等特性,在航空航天、机械、电气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被誉为“塑料黄金”。由于其在熔融状态下具有良好的流动性,近年来被用于熔融沉积成型(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FDM)3D打印中,两者的结合展现出高材料成型自由度、低材料损耗和低技术门槛的优势,特别在小批量和定制化装备制造中表现出显著的优越性。
近年来,FDM迅速发展,其中熔融颗粒制造(Fused Granular Fabrication,FGF)这一基于FDM成型方法的3D打印技术引起了广泛关注。其耗材形式不同于FDM连续长丝,而是采用螺杆挤出机直接熔融挤出颗粒状耗材,进而使FGF 3D打印获得了更高的材料挤出速率(更高的成型效率),这令其在大幅面3D打印中占据了优势。然而,在更大尺寸的零部件及装备的打印过程中,材料挤出沉积时的熔料间温度梯度差异变大,使得FGF制件的层间力学强度远低于沉积平面方向。为提高FGF 3D打印大尺寸部件的层间力学性能,本文进行了下述研究内容:
采用了具有高导热系数的石墨烯纳米片(Graphene Nanoplatelets,GNP)作为增强体,与纯PPS颗粒料预混,再通过螺杆挤出机直接进行FGF 3D打印成型。通过差示扫描量热仪(Differential Scanning Calorimeter,DSC)和热重分析仪(Thermo Gravimetric Analysis,TGA),明确了不同质量分数的GNP/PPS的热物理性质。测定了不同GNP质量分数(0.01wt.%至0.07wt.%)对PPS抗弯力学性能的影响。试验数据表明,0.05wt.%的GNP/PPS的力学性能表现最佳,混合后的复合材料获得了更高的结晶度,证明了GNP能改善基体的沉积层间力学性能。通过超景深显微镜,观察表面抛光后的PPS样件截面的GNP分布状况,得出适量的GNP可以改善并提升整体结构的稳定性的作用。
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发现FGF沉积成型的PPS单层挤出物内存在较多的孔隙。为提高单层挤出材料的力学性能,在接下来的试验中,采用了短碳纤维增强聚苯硫醚(Carbon Fiber reinforced Polyphenylene Sulfide,CF-PPS),测定了纯CF-PPS及GNP/CF-PPS的FGF 3D打印试样的抗弯性能,及其在200℃以上高温极端环境下的力学性能变化趋势。试验数据表明,在260℃高温处理24小时后,CF-PPS力学性能仍然能保持在其室温下即时打印件的82%,证明了FGF成型CF-PPS具有在极端高温环境下稳定服役的能力。进一步的,0.03wt.%GNP/CF-PPS室温下的抗弯强度相较于CF-PPS提升了7.7%,同时,其在高温环境下力学性能下降幅度也小于同时间下的CF-PPS试样。
因GNP具有优异的导热性,故在FGF 3D打印过程中加入了红外加热灯,同时,增加了恒温退火后处理步骤,将FGF成型材料放入热烘箱进行200℃(略高于PPS玻璃转化温度)4.5小时的后处理,强化成型件的层间结合质量。经过力学试验测试,发现在对FGF成型样件同时进行红外加热及退火后处理时,所制备GNP/CF-PPS的抗弯性能提升最为明显(例如,抗弯强度提高超过30%)。通过SEM进行断口微观表征后,发现经过双重热处理的制件的层间结合较普通FGF打印样件更为紧密。基于DSC曲线计算得出的试样结晶度结果表明,热处理后的试样结晶度提高超过10%,该性能提升可以归因于,GNP的混入使得FGF成型PPS复材内部的导热性显著提高,进而提升PPS的力学性能。为了验证以上分析,进一步对FGF材料沉积过程进行了热力耦合有限元仿真建模。通过设定不同的沉积材料单元表面热通量,证明了打印过程中的红外加热表面处理能有效减小沉积材料层间的温度梯度,进而提高沉积层间结合质量。通过设定不同的材料热导率(即混入GNP增强体的耗材具有更高的热导率),证明了沉积材料层间热残余应力与沉积材料热导率(即GNP增强与否)具有直接关联,较高的热导率将有效减少沉积层间热残余应力,继而验证了GNP对于FGF成型CF-PPS抗弯性能的增益性。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了FGF成型PPS的抗弯力学性能,并认为较高的抗弯性能代表了成型PPS具有更好的层间结合质量。相关试验及数值仿真分析表明,将颗粒耗材预混入GNP纳米增强体,引入短切碳纤维至PPS树脂(并混入GNP),以及对FGF成型材料进行红外加热表面强化及恒温热退火后处理,都能够有效地提高成型件的抗弯力学性能,实现更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