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皮质骨
力学性能
复合载荷
微观结构
微观机理
纳米压痕
多尺度
试验研究
摘要:
骨组织是一种具有复杂层级结构的生物复合材料,能够承重、提供生长附着,以及传递载荷实现各种复杂运动,体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现实中骨材料遭受意外伤害的情况日益增多,极大削弱了其力学性能及服役可靠性,给人类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同时也增加了社会经济负担。因此,研究骨材料在服役载荷工况下的力学性能及微观层次的潜在变形机理不仅可以对骨材料服役性能预测评估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同时能够为不同载荷模式下骨破坏的潜在原因追溯分析以及仿生骨替代材料的微结构设计及组分配比提供理论参考。不同载荷模式诱发不同的骨破坏形式,因此骨材料力学响应及破坏机理也不尽相同。基于当前骨力学性能研究多集中于单一载荷模式及宏观尺度,无法客观揭示其实际服役载荷工况下的力学响应,因此本文提出复合载荷模式下骨力学性能测试及变形机理多尺度研究新思路。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如下:(1)综述分析了皮质骨材料力学性能研究现状及力学测试常用技术手段,并基于对皮质骨实际服役情况及客观实际的迫切需求的综合分析,提出复合载荷模式下皮质骨力学性能测试及变形机理多尺度研究新思路。(2)对皮质骨的生物学构成及复杂的层级结构进行了详尽叙述,并构建了皮质骨的宏观和微观力学模型。基于对皮质骨复合载荷受力特性及材料特性的综合分析,选定了从宏观构件层面进行力学响应研究,从微观骨板层结构层面、微观材料组分层面、微观外部接触作用形式、微观保护机制可靠性评估以及纳观胶原纤维分子两相组分协调变形规律层面分别进行变形机理多尺度研究。(3)开展了皮质骨材料宏观尺度力学性能原位测试研究。试验为压缩、弯曲和扭转单一载荷及压缩-弯曲、压缩-扭转复合载荷下的力学性能对比试验。分别采用了非接触式全场应变测量手段和显微观测手段来获取试件表面全程应变演化规律和断口微观形貌。研究发现压缩载荷耦合施加会使弯曲载荷下皮质骨材料的抗弯强度增加、扭转载荷抗扭强度与切变模量均呈现减小的趋势。研究发现压缩载荷耦合施加会改变弯曲载荷下皮质骨试件裂纹萌生、传播路径分散度以及断口占据面积大小。通过理论分析发现压缩载荷对弯曲挠度的影响效应为先阻碍后促进。压缩载荷耦合施加导致扭转载荷下皮质骨更快建立均匀一致的应变指向,促使皮质骨更快克服各向异性的影响。同时发现压缩载荷与扭转载荷下材料横纵向形变效应方向均保持一致,表明了压缩载荷对扭转载荷作用效应具有促进作用,导致材料抗扭强度降低。(4)采用纳米压痕技术开展了皮质骨材料微观力学响应试验研究,多角度探究了皮质骨材料潜在微观变形机理。j从微观骨板层结构层面,发现了外环骨板在正交平面内由内到外弹性模量和硬度的递减规律,得出其通过缓冲-支撑生理功能梯度执行皮质骨最外围的保护功能。k从微观材料组分层面,探究了基于水分变化时骨组织组分之间的协调作用机制变化规律。研究发现正常骨与脱蛋白骨弹性模量和硬度均随含水量减少而增加,但脱蛋白质骨的弹性模量和硬度变化更加剧烈。显微观测发现脱蛋白骨压痕下方微观结构形状更加不规则、尺寸差异性更大,同时其弹性能与塑性能均小于正常骨,且随含水量改变差异更加明显。l从微观外部接触作用形式角度,探究了不同尖锐度接触形式对载荷传递和演化的微观作用机理的影响,发现钝接触形式在压入初期与压入后期呈现出接触钝-锐转变特性。理论分析发现压头尖锐程度与塑性能所占总能量的比例之间存在相关关系。通过显微对比观测发现钝接触形式更倾向于压缩材料正下方,而锐接触形式更倾向于压缩材料侧面方向。m从微观保护机制可靠性角度,基于关节软骨存在的局端短暂周期性脱水现象以及微颗粒参与关节面啮合来对关节软骨的破损机理进行研究。发现当软骨啮合面存在微颗粒作用时,脱水环境下会对关节软骨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显微观测表明脱水后关节软骨表面在微颗粒作用下会产生碎块薄片,并粘附于微颗粒表面进行迁移,这可能是关节软骨磨损的潜在原因,同时发现了关节软骨包覆下的小梁骨表面存在微裂纹,微裂纹通过产生与修复的动态平衡来实现对皮质骨材料的保护。(5)为获取皮质骨材料宏观尺度和微观尺度下力学响应最本质的潜在变形机理,开展了皮质骨材料纳观层级的仿真试验,探究了矿化的胶原纤维分子内部两相组分之间的协调变形机制及影响因素。构建了基于Hodge-Petruska排列的矿化的胶原纤维分子周期模型,主要考虑有机相与无机相弹性模量材料属性参数变化、无机相间距及长度结构参数变化。研究发现矿化的胶原纤维分子结构内部主导其变形的载荷模式为剪切与压缩,其中有机相主要承受剪切载荷,无机相主要承受压缩载荷,有机相两端形成剪切应力集中现象,有机相与无机相交界面端部形成压缩应力集中现象。发现了有机相弹性模量对整体结构弹性应变能具有最重要的调控作用。羟基磷灰石表观弹性模量与胶原纤维表观弹性模量的变化规律一致。通过因素间横向对比分析发现胶原纤维与羟基磷灰石表观弹性模量比对参数变化的敏感程度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