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石墨烯增强铁基复合材料
分子动力学
界面特性
力学性能
混合强化
摘要:
石墨烯作为一种新型二维碳材料,具有优秀的力学、物理和化学等特性,在新型复合材料研发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充分发挥石墨烯的特性,可以开发出具有不同结构和功能特性的金属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军工、交通运输以及能量储存等领域具有潜在的广阔应用前景。近年来的国内外大量应用研究表明,石墨烯增强材料的器件对力学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需求。
目前,石墨烯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的研究是材料领域的热点之一,通过模拟开展复合材料结构演化和微观机理的研究,可为复合材料的结构设计和性能调控提供理论指导。但大多数研究主要集中在功能性方面,关于力学性能的研究相对较少。为此,本研究以石墨烯纳米片增强铁基复合材料(Gr/Fe复合材料)为例,采用分子动力学(MD)模拟方法深度解析复合材料中界面强度、石墨烯片分布特性及尺寸对Gr/Fe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影响的规律,以期对颗粒增强复合体显微组织设计新领域有奠基作用。
通过对石墨烯/铁界面的模拟研究发现,当石墨烯与铁基体形成化学结合(强)界面时,石墨烯/铁{110}、{111}、{112}和{100}界面的相互作用能为-7.92J/m2、-6.81J/m2、-7.68J/m2 和-7.31J/m2,Fe-C原子键长主要在1.80~2.00?和2.30~2.50?两个区间内不连续分布,Fe-C原子以化学键结合,界面区出现渗碳体结构(如Fe3C、Fe7C3),不同界面呈现出不同的周期性原子结构特征;而当石墨烯与铁基体形成吸附(弱)界面时,对应的相互作用能为-1.48J/m2、-1.09J/m2、-1.26J/m2和-1.20J/m2,Fe-C原子键长在2.20~3.00?范围内连续分布,Fe-C原子以范德华力结合,无特定成键类型,各界面原子结构均未观察规律性的特征。
通过模拟研究界面强度、石墨烯片分布取向特性对Gr/Fe复合材料综合力学性能的影响发现,形成强界面时,(110)、(112)和(111)Gr/Fe的屈服应力分别为505 MPa、991MPa和968MPa;而形成弱界面时,相应Gr/Fe的屈服应力分别为520 MPa、827MPa和830MPa。同时,铁基体内不同分布的石墨烯片与位错的作用机制不同,且作用机制受界面强度的影响显著。
以平行铁基体(110)、(112)和(111)晶面的石墨烯片两两混合为例,研究了石墨烯片混合分布对Gr/Fe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当形成强界面时,Gr/Fe均未表现出混合强化效果;当形成弱界面时,Gr/Fe呈现出一定的混合强化效果,其中((111)+(110))Gr/Fe的屈服应力较(111)和(110)Gr/Fe分别提升了1.66%和106.25%。由此表明,混合颗粒(石墨烯片)增强复合材料的性能不是简单的混合定律所能描述的,且仅有部分的混合才能表现出可贵的混合效果。
以石墨烯片尺寸为80A、56A和46A为例,研究石墨烯片尺寸对Gr/Fe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当石墨烯片平行铁基体(110)晶面时,石墨烯片尺寸对强和弱界面的(110)Gr/Fe力学性能均无明显影响。当石墨烯片平行铁基体(111)晶面时,石墨烯片尺寸对(111)Gr/Fe的力学性能有影响且强和弱界面呈现相同的规律,随着石墨烯片尺寸的减小,Gr/Fe的屈服应力显著增加:强界面的Gr/Fe的屈服应力依次为991 MPa、1390MPa和2429MPa;弱界面的Gr/Fe的屈服应力分别为830MPa、1316MPa和2082MPa。当石墨烯片平行铁基体(112)晶面时,石墨烯片尺寸对(112)Gr/Fe的力学性能有影响且强和弱界面呈现出不同的规律:石墨烯与铁基体形成强界面时,随着石墨烯片尺寸的减小,Gr/Fe的屈服应力逐渐增加,依次为1044MPa、1171MPa和1184 MPa;而形成弱界面时,Gr/Fe的屈服应力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规律,依次为860 MPa、729 MPa和897 MPa。因此可见,颗粒增强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无法通过简单的通用公式得到,复合体显微组织的设计必须通过基体和增强体本构模型具体模拟来实现。
以石墨烯片平行铁基体(11 2)晶面的Gr/Fe复合材料为例,研究了不同尺寸的石墨烯片混合对Gr/Fe性能的影响。当形成强界面时,尺寸为(56 A+46 A)的石墨烯片混合的Gr/Fe的屈服应力为1184 MPa,较石墨烯片尺寸为56 A的Gr/Fe提升了1.11%,与石墨烯片尺寸为46 A的Gr/Fe一致,其力学性能表现出一定的混合强化效果;当石墨烯片与铁基体形成弱界面时,尺寸为(56 ?+46?)的石墨烯片混合的Gr/Fe的屈服应力为761 MPa,较石墨烯片尺寸为56 A的Gr/Fe提升了 4.39%,较石墨烯片尺寸为46 ?的Gr/Fe下降了 15.16%,其力学性能基本符合混合定律。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