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三维机织预制体
细观结构模型
织物结构设计
三维机织复合材料
力学性能
摘要:
三维机织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在航空航天、交通运输等先进制造领域应用前景广阔。为满足复杂承载及构件轻量化的设计要求,碳纤维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已由功能构件逐步应用于承力构件。然而,碳纤维三维机织预制体具有较大的变形量,其结构在固化成型过程中容易产生不可控几何形变,影响复合材料构件性能的批量一致性,碳纤维未能充分发挥增强作用,复合材料的弹性模量不稳定,影响构件的刚度和强度,还无法批量满足主承力构件的使用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机织预制体的稳定结构形成机制,对比研究预制体结构对复合材料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的影响,提出稳定结构三维机织预制体的设计方法,探究预制体的稳定结构对提高复合材料初始弹性模量及抗疲劳性能的影响。
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分析机织预制体的结构不稳定因素和形成稳定结构的机制,通过构建三维机织预制体的代表性体积单元几何结构模型,讨论纱线参数和单元尺寸对预制体结构稳定性的影响,获得三维机织预制体形成稳定结构的条件,提出三维机织预制体结构稳定的设计方法。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滑移是预制体中纱线截面不稳定的根本原因,宏观表现为纱线截面形状和空间结构的改变,单元几何尺寸的不唯一是预制体结构不稳定的重要因素;纤维的充分滑移、纱线截面形状的受力平衡以及单元尺寸的唯一,是预制体达到稳定结构的必要条件;降低纱线捻度和选择合适的工艺参数是提高三维机织预制体结构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2)针对具有稳定结构的层层角联锁和双向角联锁三维机织预制体,分别建立其代表性体积单元的几何结构模型,讨论纱线参数对预制体结构参数及其稳定性的影响,获得预制体形成稳定结构的几何和工艺条件;分别建立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弹性常数预测模型,探究预制体的结构参数对弹性性能的影响,获得稳定结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分析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层层角联锁机织预制体中纱线截面参数和张开角是影响纤维体积分数的主要因素;随经纬纱线细度的增加,纤维体积分数减小,而几何关系角和单元边长均增大;纱线截面变形系数越大,预制体结构越稳定;复合材料沿经纱方向的弹性模量与经纱倾角成反比,与纤维体积分数成正比。双向角联锁机织预制体的纤维体积分数随纱线截面变形系数的增加而增加,且逐渐趋于恒定;复合材料沿经纬纱方向的弹性模量相近,与截面的变形系数成正比,沿厚度方向的弹性模量与变形系数成反比。纱线的稳定截面能有效降低预制体中承载纤维的屈曲程度,减少预制体的变形裕量,提高预制体结构的稳定性。
(3)分别设计稳定结构的层层角联锁和双向角联锁预制体,并用12K碳纤维纱线加工了样件。采用VARTM工艺,与环氧树脂进行复合制备相应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试样,进行了准静态拉伸和三点弯曲试验,研究了预制体的稳定结构对试样弹性性能及失效模式的影响,并探究其损伤机理。结果表明:承载纱线的低曲率使复合材料表现出较高的拉伸初始弹性模量,拉伸变化过程更加平稳,试验结果的离散程度较低,拉伸断口截面较为整齐,纤维断裂为其主要失效模式,应力的重新分布使碳纤维充分发挥承载作用;复合材料的弯曲模量与承载纱线的屈曲程度成反比,降低承载纱线的曲率,能减小复合材料弯曲弹性模量的离散系数,提高材料批量性能的一致性,厚度方向的增强纤维、中性面的偏移和应力的重新分布能有效抑制裂纹的扩展,受压面的纤维断裂和基体开裂是复合材料三点弯曲的主要失效模式。
(4)对比研究预处理工艺对非稳定层层角联锁机织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采用相同工艺参数及纱线制备非稳定结构预制体,通过不同预处理工艺制备三维机织复合材料试样,对其进行准静态拉伸和三点弯曲试验,讨论预处理工艺对提高复合材料初始弹性模量的影响,并对其失效模式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预制体未经过预处理工艺制备的三维机织复合材料,其拉伸和弯曲弹性模量的离散系数较大,表现出多模量的变化特征,主要失效模式为纤维与树脂的脱粘,并伴随大量树脂基体的开裂;预制体采用预处理工艺制备的复合材料中承载纤维的屈曲程度较低,非稳定结构预制体的定向拉伸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初始弹性模量,降低试验结果的离散系数,复合材料的失效模式以纤维的断裂为主,纤维与基体的界面结合强度较高,脆性断裂特征明显。
(5)对比分析三维机织预制体与层压结构预制体的细观结构特征及其稳定性,讨论不同预制体结构对碳纤维/环氧树脂复合材料准静态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的影响,探究提高初始弹性模量的有效方法,观察试样截面及断口的形貌特征,对其失效机理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结构类型的预制体,其复合材料的拉伸性能和弯曲性能表现出较大差异;具有稳定结构预制体的双向角联锁机织复合材料表现出与平纹层压结构复合材料相近的面内拉伸性能,但层间增强纱线能有效提高复合材料的抗层间开裂性能;复合材料的初始弹性模量与承载纱线的曲率成反比,纤维与树脂的接触面积与界面结合强度成正比,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