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碳纤维复合材料
层间断裂韧性
抗冲击性能
分层监测
电性能
摘要:
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强度、高模量、耐腐蚀和低密度等优势,在航空航天和轨道交通等领域应用广泛。然而,碳纤维复合材料由于层间韧性较差,在受到面外力学载荷(如低速冲击)时,易发生分层损伤;其导电性较差,易遭受雷击损伤;且内部分层不易检测,对飞机安全构成严重威胁。因此,为了满足碳纤维复合材料对结构-功能一体化的要求,需要在提高其力学性能和电导率的同时,实现使役状态的在线损伤监测。综上所述,本文旨在探索通过低成本和简单的工艺制备可工业化大规模生产的功能性插层,以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分层监测灵敏度的协同提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通过溶液铸膜法制备了聚醚砜(PES)膜,同时提升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断裂韧性和分层监测灵敏度。结果表明,对照组样品的Ⅰ型层间断裂韧性的起始值和演化值(GⅠC,ini和GⅠC,prop)及Ⅱ型层间断裂韧性(GⅡC)分别为207.60 J/m2、221.75 J/m2和1823.14 J/m2。插入面密度为15 g/m2的PES膜夹层使碳纤维复合材料的GⅠC,ini、GⅠC,prop和GⅡC分别提高了 32.25%、55.00%和9.59%,其增韧机理主要是由于形成了 PES与环氧树脂的相分离结构,PES的塑性变形增加了断裂能耗散。同时,通过测量碳纤维复合材料分层过程中的电阻变化,实现了Ⅰ型分层起始和演化及Ⅱ型分层起始的原位监测,对照组样品Ⅰ型分层监测灵敏度系数(k)为0.14,Ⅱ型分层起始的相对电阻变化(△R/R0)为4.30%。PES膜夹层使碳纤维复合材料Ⅰ型分层的k值增加为4.55。然而,插入绝缘的PES膜后,层合板的电导率由0.24 S/m降低为0.07 S/m。为了在不降低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前提下,提高其力学性能和分层监测灵敏度,基于以上研究,在PES膜中引入高电导率的多壁碳纳米管(MWCNT),制备了PES/CNT功能膜,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层间断裂韧性、抗冲击性能、电导率和分层监测灵敏度的同时提升。结果表明,CNT含量为5 wt%的PES/CNT(P@5CNT)功能膜使碳纤维复合材料的GⅠC,ini和GⅠC,prop分别达到了27.10%和9.79%的最大增幅,使复合材料在20 J冲击能量下的损伤面积减小了 14.90%;CNT含量为10 wt%的PES/CNT(P@10CNT)功能膜使复合材料的GⅡC最大提升了 98.00%。其增韧机理主要是由于相分离结构中PES的塑性变形、CNT的拔出、断裂和桥接提高了裂纹演化的阻力。同时,CNT含量为2.5wt%的PES/CNT功能膜夹层使Ⅰ型分层的k值提高到1.71,使Ⅱ型分层起始的△R/R0增加为20.91%。CNT含量的增加提高了功能膜的电导率,P@10CNT膜的电导率增加到107.96 S/m,其制备的层合板的电导率提高了 62.50%,但也使Ⅰ型分层的k值降低到0.89,使Ⅱ型分层起始的△R/R0降低为6.20%(仍高于对照组)。这也证实了可以通过调整功能膜中CNT含量定制具有不同增韧效果、电导率和分层监测灵敏度的功能膜。针对MWCNT存在易团聚、成本相对较高的问题,在PES中引入低成本、易分散均匀的炭黑(CB),制备了 PES/CB功能膜夹层,实现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断裂韧性、抗冲击性能和分层监测灵敏度的同时提升。结果表明,CB含量为7.5 wt%的PES/CB功能膜使碳纤维复合材料的GⅠC,ini、GⅠC,prop和GⅡC分别提高了 75.50%、78.92%和74.04%;使复合材料在20 J冲击能量下的损伤面积减小了 27.17%。其增韧机制主要是由于PES的塑性变形、CB的拔出消耗了更多的断裂能。导电CB提高了功能膜的电导率,CB含量为10 wt%的PES/CB功能膜的电导率提高到2.39 S/m,其也使层合板的电导率提高了 12.50%。同时,PES/CB功能膜显著提高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分层监测灵敏度,CB含量为2.5 wt%的PES/CB功能膜使复合材料Ⅰ型分层的k值及Ⅱ型分层起始的△R/R0分别提高到3.26和20.10%。此外,推导了相对分层增量(△a/c)关于△R/R0和电导率(σ)的数学模型,证实了对于具有特定σ的夹层,基于监测的△R/R0值可以预测分层特征尺寸。镀镍碳毡作为金属和非金属杂化材料,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电性能,其作为夹层提高了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层间断裂韧性、抗冲击性能、电导率和Ⅰ型分层过程中的电稳定性。结果显示,低面密度(17g/m2,N17)的镀镍碳毡使层合板的GⅠC,in和GⅠC,prop分别提高74.75%和54.46%。而高面密度(34g/m2,N34)的镀镍碳毡使层合板的GⅡC提高了 36.22%。其增韧机理主要归因于镀镍碳纤维的拔出、脱粘和断裂,以及镍镀层的剥离和断裂。采用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