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助力发射
吸能装置
拉胀超材料
力学特性
冲击动力学
多目标优化
摘要:
现代战争对火箭武器的威力和射程的要求更高,助力发射火箭武器应运而生,然而助力发射火箭武器在弹射过程中往往会受到较大的冲击,若放任这巨大的冲击能量作用,会对火箭武器系统产生极大损伤,影响发射安全性,因此需要一种可以承担并消耗这巨大冲击能量的缓冲吸能装置。近年来新结构/材料技术发展迅速,具有特殊力学特性的超材料悄然兴起,其中拉胀超材料往往展现出违反直觉的力学行为:受压时横向收缩,受拉使横向膨胀,具有优异的吸能特性,十分适合用作助力发射火箭武器的缓冲吸能结构。
本文基于十字交叉反手性(Criss-cross Anti-chiral,CAC)拉胀结构,用椭圆弧胞壁代替倾斜胞壁,构造出一种新型椭圆交叉反手性(Elliptical-cross Anti-chiral,EAC)拉胀结构,研究了EAC拉胀结构的等效弹性力学特性,准静态条件下的变形模式、抗压强度、泊松比及吸能特性,动态冲击条件下的变形机理、抗冲击强度以及吸能特性,应用EAC拉胀结构设计了适用于助力发射火箭武器系统的缓冲吸能装置,并开展多目标优化设计,以提高其耐撞性,在火箭武器发射过程中更好地保护发射系统,提高发射安全性。
本学位论文的主要工作和研究成果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研究了CAC和EAC拉胀结构小变形弹性力学特性。在忽略边界效应的基础上,分别基于力常数法和叠加原理,建立了CAC拉胀结构和EAC拉胀结构的等效弹性力学特性理论模型,通过有限元仿真和实验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的准确性。结合理论、仿真和实验模型,研究了CAC与EAC拉胀结构的相对密度、相对等效弹性模量、等效泊松比随半轴长度比及厚度半轴长比的变化规律。
(2)研究了EAC拉胀结构大变形塑性力学特性。采用数值仿真的方法分析了在准静态压缩条件下,不同微结构参数对EAC拉胀结构的变形模式、力学特性和吸能能力的影响。根据EAC拉胀结构在准静态压缩条件下的变形机理,基于能量守恒定律和塑性铰理论模型,建立了EAC拉胀结构的大变形塑性力学特性的理论模型,该模型表明EAC拉胀结构的抗压强度仅与基体材料和结构参数相关,并采用实验的方法验证了理论模型和数值模型的准确性。此外针对EAC拉胀结构阶段性变形机理,提出了一个可定量评价EAC拉胀结构在准静态压缩下吸能特性的指标。
(3)研究了在面内不同冲击速度下,EAC拉胀结构的动态冲击力学特性,包括变形模式,抗冲击强度和吸能能力。通过数值计算分析,将EAC拉胀结构的变形模划分为刚度主导模式、过渡模式以及惯性主导模式,分别对应低速冲击、中速冲击和高速冲击,并基于临界速度区域划分方法推导出区分不同变形模式的两个临界速度的半经验公式,得到划分这几个变形模式的临界速度主要由半轴长度比决定,与数值计算结果吻合较好。同时基于系统的数值分析,推导出EAC拉胀结构抗冲击强度的经验公式,其抗冲击强度与结构相对密度和冲击速度关系紧密。
(4)研究了EAC拉胀结构的多尺度静态和动态力学特性。提出了针对EAC拉胀结构的三种多尺度设计方法:层级设计、堆砌设计和梯度设计,建立了EAC拉胀结构多尺度数值模型,并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分析了多尺度参数对EAC拉胀结构相对等效弹性模量、等效泊松比、变形模式和抗冲击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EAC拉胀结构的相对等效弹性模量和抗冲击强度随层级和堆砌阶次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并收敛,较低的堆砌阶次会导致拉胀结构发生横向弯曲,大大降低结构强度,梯度设计的EAC拉胀结构变形次序总是由弱至强,且有助于提高结构相对等效弹性模量和压缩后期抗冲击强度。
(5)提出了一种基于EAC拉胀结构的助力发射火箭武器的缓冲吸能装置。通过数值方法分析了电磁助力发射火箭武器系统自由弹射状态下关键部位的强度,发现电磁反力会造成结构破坏,需要耗散一部分冲击力来提高发射安全性。建立了EAC拉胀结构的响应面代理模型,通过第二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对助力发射火箭武器缓冲吸能装置进行多目标优化,在保证初始峰值撞击力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大幅提高吸能装置的比吸能和平均撞击力水平,降低火箭武器发射系统自身受力和能量耗散,提高发射安全性。
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结果对于拉胀力学超材料设计及其在助力发射火箭武器中缓冲吸能装置的应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