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Ti-B4C体系
自蔓延反应
显微组织
反应路径
冲击韧性
摘要:
硼化钛和碳化钛陶瓷因具有高的硬度和耐磨性、良好的化学稳定性与导热性、相对较低的热膨胀系数等特性,被认为是极具潜力的高温结构陶瓷,在特殊电极、切削刀具、耐磨部件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Ti-B4C体系在高温下能够通过原位反应生成TiB、TiB2和TiC,基于该体系制备钛基复合材料是当前的研究焦点之一,但多数研究都集中在富Ti侧,所制备的材料也多呈现金属特征。以Ti-B4C原位反应制备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尚不多见,主要障碍在于随着B4C含量的升高体系放热量增大而引起自蔓延反应,以及反应条件不同引起的TiB与TiB2竞争生成关系不明确,这给复合材料的组织和性能调控带来了很大的挑战。对此,本文提出通过调整B4C含量与尺寸以实现对原位反应放热量的控制,首先通过热力学计算设计了 Ti-B4C体系的成分和反应物尺寸,以烧结过程的位移曲线变化和显微组织为依据,验证了自蔓延绝热温度判据的可靠性,掌握了对反应程度调控的基础;其次,对比研究了 B4C含量、反应剧烈程度、反应温度与时间等反应条件对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相组成的影响,探讨了 Ti-B4C体系中TiB与TiB2生成竞争关系与反应机制;最后,在掌握反应程度调控的基础上,制备了不同反应物含量和尺寸的复合材料并对其硬度、抗压强度和冲击韧性进行了评价,阐明了反应程度和产物特征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本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热力学计算建立了 Ti-B4C体系绝热温度与B4C含量和尺度的关系,并通过实验研究验证了绝热判据(Tad≥1800K)在判定Ti-B4C体系是否发生自蔓延上的适用性。当B4C尺寸为0.5μm且含量超过9.85wt.%时,体系就会发生自蔓延反应;但在Ti-B4C体系完全反应的条件下,即B4C含量为18.75wt.%时,适当增加反应物B4C的粒径,如采用粒径为0.5、5、20μm的B4C质量比为1:2:3时,体系的自蔓延反应便可被抑制。(2)在体系中有Ti过量的情况下(B4C含量<18.75wt.%),不管自蔓延反应是否发生,复合材料均由α-Ti、TiC和TiB三相组成。在固态反应样品中TiB呈粗大的板条状或不规则的絮状,而在自蔓延反应样品中TiB呈现出聚集的晶须状或粗大的板条状,但TiC都以细小颗粒状均匀分散在样品中,同时由于过量的金属Ti使得复合材料的致密性良好。(3)在体系中无Ti过量的情况下(B4C含量=18.75wt.%),不管自蔓延反应是否发生,复合材料均由TiB、TiC和极少量的TiB2组成。在固态反应的样品中,基体完全由TiB组成,TiC颗粒长大并彼此连接团聚在基体中,而在自蔓延反应的样品中,显微组织呈现凝固特征,TiB相变得连续致密,粗大的TiC颗粒分布在基体,少量的TiB2颗粒被包裹在基体中。固态扩散的样品出现均匀细小的烧结孔,自蔓延反应的样品除了局部区域存在毫米级的缩孔外,其他区域呈现出致密结构。(4)Ti-B4C体系中TiB和TiB2的竞争生长主要与体系中B4C的含量有关,但反应路径与体系是否发生自蔓延反应相关。在固态反应下,反应路径为B4C分解后产生的B和C原子向Ti中扩散,反应产物仅为TiB和TiC。在自蔓延反应下,高温促使体系全部融化,在低含量的体系中TiC首先析出,随后发生共晶反应生成TiB和α-Ti,最后在高温下发生合并长大;但在高B4C含量时,高温熔体中首先析出的是TiC和TiB2,随后Ti熔体包裹TiB2发生包晶反应生成TiB,当B4C过量时有残留的TiB2相存在于TiB中。(5)在确保无自蔓延反应发生的Ti-B4C体系复合材料中,相同B4C含量下,冲击韧性越大,复合材料抗压强度和硬度越低。在B4C粒径相同时,B4C含量增加,复合材料的冲击韧性降低,抗压强度和硬度增大。其中添加6wt.%的0.5μmB4C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达到 2100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