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碳/玻混杂复合材料
锚固系统
混杂效应
疲劳性能
湿热耐久性能
长期寿命预测
摘要:
“十四五规划”与“国家2035”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出疆入藏、中西部地区、沿江沿海沿边战略骨干通道建设”。面向重大交通工程建造挑战,高性能工程材料及其结构亟需新突破。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FRP)具有轻质高强、抗疲劳与耐腐蚀等优异性能,在桥梁结构中展现出巨大应用潜力,如桥梁斜拉索、混凝土梁预应力拉索等。但FRP横向抗剪与抗压性能弱,导致其锚固困难;FRP为线弹性材料,呈脆性破坏模式,安全储备应变小;碳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CFRP)造价较高,不适合土木工程量大面广的建设需求,玻璃纤维增强树脂复合材料(GFRP)耐久性较差,不满足拉索长寿命设计需求。碳/玻璃纤维混杂是实现FRP低价与高延性的有效途径,但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在荷载-湿热作用下的性能退化规律与机理不明确,尚未形成复杂环境下的长期性能预测与评价方法。因此,缺乏FRP的高性能化、高效可靠的锚固与服役环境下的长期性能演化研究是FRP在桥梁斜拉索和混凝土梁预应力拉索应用中需解决的关键问题。
鉴于此,本文研发了FRP杆高效可靠的力学锚固系统,采用碳/玻璃纤维混杂技术拉挤制备出了高性能纤维混杂复合材料,研究了不同混杂模式下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与失效模式,获得了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在单一湿热、荷载-湿热作用下的热机械、力学性能演化规律与机理,建立了纤维混杂复合材料长期寿命预测模型。本文研究内容及成果如下:
开展了三种夹片式锚固系统设计与制备方法研究,通过拉伸测试研究了锥度差与预紧力对锚具力学性能与杆体失效模式的影响规律,结合疲劳测试获得了不同锚具形式下杆体疲劳寿命与失效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设置0.1°锥度差可降低杆体在锚具端部的剪应力峰值,显著提升锚具承载力,杆体呈现爆裂破坏;增大预紧力不影响锚具承载力,但显著降低锚具发生滑移的临界荷载;增设胶黏剂层有效缓解锚具内部应力集中,大幅提升锚具效率与抗疲劳性能。
研究了混杂模式与直径对碳/玻混杂杆力学性能与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通过杆体全场应变分析,揭示了杆体在细观尺度上纤维与界面的破坏过程及伪延性行为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纤维混杂模式显著影响杆体力学性能,包覆混杂杆(碳纤维集中于芯层:GCH,碳纤维分散于皮层:CGH)易发生皮-芯界面脱粘,显著降低杆体短梁剪切强度。通过纤维随机混杂可有效发挥玻璃纤维的桥联作用,使得随机混杂杆(UDH)拉伸呈现0.5%的伪延性应变;增大杆体直径引入更多的原始缺陷与残余内应力,显著降低大直径杆体力学性能;纤维混杂导致碳纤维产生压缩残余应变,使得混杂杆拉伸断裂伸长率实现正混杂效应。
研究了纤维混杂模式与直径对杆体疲劳性能与破坏模式的影响规律,获得了混杂杆疲劳寿命与刚度退化曲线,揭示了不同混杂模式下杆体疲劳失效机理。研究结果表明,CGH杆拥有优异的抗疲劳性能,其疲劳极限分别是UDH与GCH杆的1.2倍与2.1倍;大直径混杂杆增大锚具端部应力集中与杆体内部原始缺陷,加速杆体疲劳损伤累积过程,大幅降低杆体抗疲劳性能;通过纤维随机混杂,消除了UDH杆内部皮-芯界面薄弱层,杆体发生整体劈裂破坏。包覆混杂杆发生皮-芯界面脱粘,导致皮层的劈裂破坏。
高温加速老化试验研究了混杂模式对杆体水吸收行为与热机械、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揭示了纤维混杂对阻碍水分子扩散的屏障作用机理与纤维-树脂界面脱粘对热机械、力学性能的劣化机理,建立了基于Fick定律的界面剪切强度长期寿命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通过纤维随机混杂可降低水分子在UDH杆内部的扩散速率,显著提升杆体长期力学性能;水分子侵入造成树脂基体劣化与纤维-树脂界面脱粘,降低树脂基体链段运动所需能量,导致混杂杆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显著退化;寿命预测获得碳纤维-树脂、玻璃纤维-树脂与碳/玻璃纤维-树脂界面剪切强度稳定保留率分别为72.3%、43.7%与48.7%。
高温加速老化试验研究了弯曲持载作用下混杂杆水吸收与热机械、力学性能演化规律,揭示了持载作用对加速水分子扩散与杆体热机械、力学性能退化的作用机理;建立了持载-湿热耦合作用下混杂杆长期寿命预测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弯曲持载作用造成树脂基体开裂与界面脱粘损伤,加速水分子在杆体内部的扩散,导致杆体热机械、力学性能显著退化;损耗因子与Tg受控于基体性能,不受弯曲持载作用的影响;纤维混杂模式影响杆体长期弯曲性能,CGH杆避免了受压区玻璃纤维失稳与皮-芯界面脱粘,弯曲强度稳定保留率高达89.0%。
研究了湿热老化与拉伸持载作用对混杂杆疲劳寿命、破坏模式与刚度退化的影响规律;揭示了杆体内部细观损伤对疲劳性能的劣化机理,获得了复杂环境下杆体疲劳性能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湿热老化与拉伸持载不改变混杂杆疲劳失效模式,拉伸持载对杆体疲劳性能的影响小于湿热老化;湿热老化造成纤维-树脂界面脱粘,加速杆体疲劳裂纹扩展与累积过程,显著降低杆体抗疲劳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