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空间构型
陶瓷颗粒
钢铁基复合材料
数值模拟
力学性能
摘要:
现代工业迫切需要能在高载荷和强磨损条件下工作的结构件。陶瓷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兼具金属与陶瓷颗粒的性能优点,能够克服彼此的欠缺,且可设计性强,是高强度、强耐磨材料的发展方向之一。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增强体空间构型分布有望成为金属基复合材料强韧性倒置问题的有效解决办法,本文将计算模拟仿真技术引入空间构型复合材料的设计和优化工作中,研究ZTAp/40Cr钢复合材料空间构型结构及构型参数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优化新型构型复合材料结构,预测构型复合材料力学性能,为后续的构型复合材料设计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工程指导。具体工作如下:(1)采用多尺度模拟方法,实现了对复合区体积分数为35vol%和50vol%ZTAp/40Cr钢三维互穿构型复合材料的宏观力学性能的模拟计算,以及对微观失效机制的分析。结果表明:运用多尺度模拟方法能够有效地计算ZTAp/40Cr钢三维互穿网络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于三维互穿网络构型复合材料,不同的复合区体积分数会对其强韧性产生重要影响,35vol%和50vol%三维互穿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为1412.5MPa和1226.3MPa,极限抗压强度为1712.1MPa和1302.0MPa,对应的应变值为0.078和0.051。均匀分布复合材料的屈服强度和极限抗压强度分别为1220.2MPa和1313.3MPa;增强颗粒界面强度的增加会提高复合材料的压缩强度,随着界面断裂能的降低,压缩强度和塑性也会相应降低。(2)为了解决多尺度模拟中结构和边界简化所带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一体化结构模拟的方法,并用此方法分析了不同构型参数(颗粒形状、颗粒尺寸、构型区体积分数和试样大小)对ZTAp/40Cr钢球状空间点阵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及失效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不同的颗粒形状,较光滑且较长的增强颗粒形状能够提升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于不同大小增强颗粒(1.25mm、1.5mm、1.75mm、2mm和2.25mm),小尺寸增强颗粒的构型复合材料有较高的强度、塑性及韧性,随着增强颗粒尺寸的增大,会逐渐在试样顶部和底部球形区域出现裂纹,较大增强颗粒的能量吸收慢于小增强颗粒尺寸试样;对于不同构型区体积分数(10%、15%、20%、25%、30%、35%和40%),较小构型区体积分数复合材料表现出了较高的断裂应变和极限抗压强度,体积分数为25%左右时,断裂应变和极限抗压强度综合性能最优,分别为0.071和1749.4MPa,构型区体积分数越大,最终稳定能量越小;对于不同试样大小(H/D=1、2、3和4),极限抗压强度对应的位移与试样长度成正比,小尺寸长方体试样达到破坏所需的时间比大尺寸试样短,大尺寸试件的能量吸收相对于小尺寸试件要快。(3)采用一体化结构模拟方法,研究了不同构型结构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变化的规律,分析了宏观结构对构型复合材料强韧性及失效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构型设计能提升复合材料的极限抗压强度和断裂应变,极限抗压强度和断裂应变关系为:球状空间点阵>三维互穿网络>均匀分布;构型结构能将复合材料的裂纹集中到材料中部区域,均匀分布复合材料的主裂纹会出现在材料下部,构型结构(特别是球状空间点阵结构)应力应变曲线剧烈下降阶段的下降速率远低于均匀分布复合材料,表现更好的韧性;三种结构复合材料的临界单元均主要显示了三轴压应力和剪断特征;三维互穿网络结构最终失效形式为圆柱状的裂纹,均匀分布复合材料有横向和倾斜不同形式的裂纹,球状空间点阵的最终稳定能量是均匀分布复合材料的两倍左右。增强颗粒应力集中系数对比:球状空间点阵>三维互穿网络>均匀分布,球状空间点阵结构在载荷承载能力表现较好。(4)基于前述分析,为了进一步提高构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对不同构型提出优化策略,分析了不同结构复合材料在优化后的力学性能表现,针对不同结构特点,提出了力学性能更加优秀的球状空间级配复合材料结构,并对其力学性能及失效形式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错排结构能让球状空间点阵复合材料更晚地到达抗压极限,空间球体错排后增强颗粒对复合材料在载荷承载能力有提升,球状空间点阵复合材料空间球体错排后断裂应变为0.077,极限抗压强为1753.1MPa;柱状交叉处平滑处理能让复合材料内部增强颗粒在载荷承载能力上有一定提升,柱状交叉处平滑处理后三维互穿网络复合材料的极限抗压强度为1761.9MPa,断裂应变为0.074;由不同复合区大小级配形成的球状空间级配复合材料,球状级配能增加裂纹扩展所需能量,使裂纹不集中在材料中部区域,有利于内部失效应力的分散,提升构型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极限抗压强度为1853.6MPa,断裂应变为0.072,级配等级越高的小复合球体最先出现失效,较大级配等级的复合区球体能够提供更多的载荷承载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