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高度近视斜视
眼动测量
理论力学
有限元
三维建模
摘要:
高度近视斜视(high myopic strabismus)是高度近视并发症的一种。随着病程的发展,患病眼将形成固定性斜视,患者的眼球被固定在内下侧,视野严重受限,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对该病的研究始于上世纪60年代,但直到磁共振(MRI)成像技术的应用,患病眼的形态特征才得以较为清晰的展现。在此基础上,医学界对该病病因提出了一些假设,目前主要有眼球路径改变与外直肌受挤压发生病变两种说法,限于观测手段仍未能作出定论。目前在临床上对该病治疗采用手术疗法,大体分为传统眼外肌手术与yokoyama手术,其中后者在基于MRI观测结果,在临床上取得了良好效果。对于具体手术方式的选择,目前临床眼科学界也在研究之中,一般地,进行yokoyama手术的必要性由测量夹角的方法进行判定。为此本论文首先讨论了眼球运动的一般规律,提出了一种改良的三维坐标,简化了Listing定律的表示,提出了一种计算眼球围绕视轴转动的测量算法。在此基础上,以理论力学为基础,建立了眼球运动的简化模型,通过模拟倾斜的外直肌,用数学方法计算出眼球偏斜的角度,证明外直肌异位对斜视形成有一定影响,但并非主要病因。为深入探究其他病因,本文基于临床MRI扫描数据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通过模拟眼球直接受力时的转动,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在三维模型上应用yokoyama提出的yokoyama手术必要性判定标准,证明了该标准的有效性,并从侧面再次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以三维有限元模型为基础,文中对正常眼、不伴有斜视的高度近视眼及高度近视斜视眼,分别仿真其各条肌肉受力时眼球转动的情况,并通过对结果的对比,得出高度近视斜视的主要病因:眼球异位引起的眼球内斜及相应增加的眼内组织摩擦、接触产生的阻力,是造成斜视的主要病因。此外,高度近视斜视的外直肌形态明显改变,对于内斜视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而组织间压迫则对下斜视的形成有一定影响。论文首次建立了高度近视斜视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力学建模方法探究该病病理。基于理论力学、有限元方法提出的病理假设,得到了临床观测数据的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