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肺腺癌(LUAD)
昼夜节律基因
预后
摘要:
目的: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是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肺癌是导致癌症死亡的首要原因,占所有癌症死亡的18.4%,在全球所有类型的癌症中发病率最高(11.6%)。肺腺癌(Lung adenocarcinoma,LUAD)是非小细胞肺癌的主要亚型,预后较差,且其发病率逐年上升。近年来,昼夜节律相关基因(circadian rhythm-related genes,CRRGs)被证实与肿瘤的发生发展相关,许多研究表明,昼夜节律相关基因(CRRGs)调节细胞增殖、恶性肿瘤细胞凋亡以及神经内分泌和免疫功能。昼夜节律的破坏在肿瘤发生中起关键作用,并促进肿瘤特征的建立。此外,肿瘤的发生直接损害昼夜节律。但CRRGs与肺腺癌的关系尚不明确。由于CRRGs与肿瘤的相关性,我们有理由相信CRRGs将成为肺腺癌预后的重要指标,并指导肺腺癌预后的治疗。方法:基于癌症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数据库,探究肺腺癌在不同CR组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免疫细胞浸润情况,并利用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量化CRRGs。为此我们通过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主成分分析等方式建立了预后模型,建立肺腺癌预后评分系统(CRscore),将数据库中所有患者按照评分分为高低评分组,并对高低评分组进行比较,分别比较了临床特征(包括年龄、性别、生存状态和肺腺癌分期),肿瘤突变负荷(TMB),免疫检查点,以及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最后通过利用免疫印迹分析(western blot)和实时荧光定量PCR(q RT-PCR)来验证评分系统的科学性。探讨CRRGs与肺腺癌预后的关系。并通过CRscore来初步指导临床对于不同患者的药物治疗。结果:患者被分为3类(A、B和C)。3类患者的生物学特征(如生存、免疫细胞浸润和基因富集)存在显著差异(P<0.001)。然后,我们建立了CRscore的实用性,它可能可以预测肺腺癌的预后。得到了一些结论:高肿瘤突变负荷(TMB)并且CRscore高的患者生存时间更长。可以推测,将CRscore与肿瘤突变负荷(TMB)联合可以提高肿瘤突变负荷(TMB)预测肺腺癌患者免疫治疗效果的敏感性。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均显示,年龄、分期和CRscore是本研究的独立预后因素,免疫检查点蛋白在CRscore高的患者中表达低,在CRscore低的患者中表达高。CRscore高的患者对顺铂、吉西他滨、紫杉醇和长春瑞滨敏感(P<;0.05),CRscore低的患者对甲氨蝶呤敏感(P<0.05)。这些结果表明,CRscore工具是免疫治疗预后和临床疗效的可靠生物学指标。CRscore高的患者较CRscore低的患者预后更好,对化疗更敏感。结论:昼夜节律相关基因(CRRGs)可用于评估肺腺癌患者的预后。使用CRscore工具量化肺腺癌患者的昼夜节律相关基因可能有助于指导未来的个性化肿瘤免疫治疗策略。因此,CRscore可能是肺腺癌的预后评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