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调节性树突状细胞
调节性B细胞
IFN-β
IL-10
CD40
免疫调节
摘要:
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 DC)是目前已知的体内功能最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够整合一系列的外来病原体信号并将其传递给淋巴细胞,启动合适的免疫应答反应。未成熟DC在微生物感染或移植后识别、吞噬外源性抗原,可快速成熟。成熟DC的吞噬能力减弱,但细胞表面共刺激分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上调,并分泌促炎症细胞因子,启动初始的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反应。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DC是一种异质性的细胞群体,分布于不同的解剖部位,含有不同的细胞亚群,处于不同的成熟阶段,表达不同的表型和细胞因子,其功能也是多样性的。其中,具有负向免疫调控作用的DC亚群的发现及其功能特点与作用机制的研究是该领域近年来的重要进展之一,此类具有负向免疫调控作用的DC亚群被称为调节性DC (Regulatroy DC)。目前认为,调节性DC主要通过选择性的诱导Th2型的免疫应答或促使初始CD4+和CD8+ T细胞分化为分泌IL-10的调节性T细胞来负向调控免疫应答。
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现以往被认为终末分化细胞的成熟DC,与脾基质细胞共培养后能够进一步增殖并分化为一类能够通过分泌NO而抑制T细胞增殖的新型调节性树突状细胞,我们将之命名为“分化样树突状细胞”(Differentiated dendritic cell,diffDC),从而提出了成熟DC并非均为终末分化细胞的观点,其在完成了抗原递呈任务之后,在次级淋巴器官微环境的作用下,仍能够进一步增殖分化,从而被赋予了新的生命与功能。我们进一步对于diffDC这一新型调节性DC亚群的性质与功能特点进行了研究,发现了ERK的高度磷酸化和p38的低活化与diffDC的独特细胞因子谱(高表达IL-10而低表达IL-12)的表达密切相关。在不同的生理或病理情况下,diffDC与周围很多免疫细胞存在相互作用,彼此精密调节,例如可以通过分泌IL-10活化NK细胞而导致自身的杀伤,并通过分泌IP-10选择性地趋化Th1细胞并抑制其增殖,从而维持机体的稳态。而B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一种主要细胞,能够通过产生抗体在体液免疫中发挥着中心作用,也可以作为抗原提呈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提供抗原信息和共刺激信号以促进CD4+ T细胞向Th1还是Th2分化,来调节CD4+ T细胞对外来或自身抗原的免疫反应。在脾脏淋巴细胞中B细胞约占50%,在免疫反应的后期,脾脏中的具有独特调节功能的diffDC有可能会与B细胞相遇。那么diffDC能否作用于B细胞,调控B细胞的功能?如果具备此功能,其生物学意义及其相关的作用机制又是什么呢?
鉴于目前尚未见调节性DC参与B细胞功能调控的报道,我们在本研究中分为两部分内容,分别围绕调节性DC对B细胞的调控作用及其相关的机制进行了探讨。
一、调节性树突状细胞诱导高分泌IL-10的新型调节性B细胞的产生
在本部分实验中,我们研究了调节性DC(diffDC)对B细胞功能的调控作用。首先,我们将diffDC在体外与脾脏来源的B细胞共培养,观察共培养后,B细胞的增殖、抗体分泌和凋亡情况。结果表明,diffDC不能引起B细胞凋亡,对B细胞的增殖也没有明显影响。与imDC和maDC一样,diffDCs也能诱导B细胞分泌IgM和IgG,这与原来文献报道DCs可诱导B细胞合成IgM和IgG是一致的。我们又进一步检测了diffDC对B细胞分泌细胞因子谱的影响。结果发现,diffDCs不影响B细胞分泌IL-12、IFN-γ、IL-6、IP-10、PGE2和TGF-β等细胞因子,但是让我们感兴趣的是,diffDC和B细胞共培养后产生的IL-10水平显著高于imDC或maDC与B细胞共培养对照组。diffDC与B细胞按不同的比例共培养均能诱导高水平的IL-10分泌,其中diffDC和B共培养比例为1:5的情况下,所诱导产生的IL-10水平最高,1:10的共培养比例次之。由于1:10的diffDC与B细胞共培养比例更接近于体内DC和B细胞的比例,因此,我们在随后的实验体系中均选择了这一比例进行DC和B细胞的共培养。diffDC和B细胞共培养后24小时IL-10的分泌就出现显著升高,48小时达到高峰。胞内染色流式检测确证IL-10主要来源于B细胞。以上结果提示我们,diffDC有可能作用于B细胞,诱导B细胞向高分泌IL-10的调节性B细胞分化。
随后我们探讨了diffDC能否对B细胞的表型产生影响。我们用流式筛选了一系列的膜表面分子,最后发现diffDC诱导B细胞高表达CD19、CD16/CD32和CD62L。由于荧光标记的抗CD16/CD32单抗能识别活化型受体FcγRIII (CD16), FcγRIIa (CD32a)和抑制型受体FcγRIIb (CD32b),因此,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