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滤泡状细胞毒性T细胞
调节性B细胞
白介素10
非小细胞肺癌
摘要:
现有研究发现,滤泡状细胞毒性T细胞(Follicular cytotoxic T cell,Tfc)是一种在慢性病毒感染中产生关键性作用的T细胞亚群。Tfc细胞具有细胞毒活性;并且像滤泡状辅助性T细胞(Follicular helper T cell,Tfh)一样,Tfc细胞表达CXCR5并可以响应CXCL13从而定位于B细胞滤泡。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Tfc细胞具有促炎功能,并在多种炎性疾病中具有治疗潜力。但Tfc细胞是否在人类癌症中发挥作用,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明确。本课题研究了 Tfc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及其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究了调节性B细胞(Regulatory B cell,Breg)对其的调控作用和可能的途径,为将来Tfc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应用提供理论依据。第一部分Tfc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的分布目的:本部分旨在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Tfc细胞的表型,并阐明Tfc细胞在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的分布,为后续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确定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Tfc细胞的表型,并检测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Tfc细胞,确定其在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的分布。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的Tfc细胞占总肿瘤浸润淋巴细胞和肿瘤浸润CD8+T细胞的比例均高于外周血中Tfc的比例。结论:与外周血相比,Tfc细胞在肿瘤组织中浸润富集,提示Tfc细胞可能参与了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第二部分Tfc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的功能目的:探究Tfc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肿瘤组织中的作用,以及Tfc细胞参与抗肿瘤免疫应答可能的机制。方法: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Tfc细胞的脱颗粒能力。同时采用多重检测的方法,检测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Tfc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以及颗粒酶B和穿孔素的分泌能力。结果: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肿瘤微环境及外周循环中,Tfc细胞表达更高水平的CD107a。同时,肿瘤微环境及外周循环中的Tfc细胞分泌更高水平的促炎性细胞因子;但是颗粒酶B以及穿孔素的分泌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肿瘤微环境及外周循环中的Tfc细胞具有更强的去颗粒能力和促炎性细胞因子分泌,但细胞毒活性明显下降。说明,Tfc细胞可能不是通过直接杀伤癌细胞的方式参与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应答。第三部分Breg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对Tfc细胞的调控目的:研究Breg细胞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对Tfc细胞的调控,为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方法:明确NSCLC患者体内Breg细胞表型,检测外周血和肿瘤微环境中Tfc与Breg细胞的相关性。同时,将从患者体内分离得到的Tfc细胞与Breg细胞进行离体共培养,检测Tfc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同时探究白介素10(Interleukin 10,IL-10)在Breg细胞对Tfc的调控中的作用。结果: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体内,Breg细胞与Tfc细胞在外周血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中的数量未发现明显相关性。与Breg细胞离体共培养并不影响Tfc细胞分泌颗粒酶B和穿孔素,但可显著抑制Tfc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而运用IL-10阻断后,Tfc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显著降低。结论:Breg细胞对NSCLC患者体内的Tfc细胞向肿瘤组织的浸润性以及细胞毒活性没有明显作用,但可以显著抑制Tfc细胞促炎性细胞因子的分泌水平,这种抑制的作用途径可能是通过IL-10来实现的。第四部分Tfc细胞促进抗肿瘤免疫反应及其可能的调控机制目的:在小鼠模型中进一步证实Tfc在体内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在小鼠体表建立LLC-OVA皮下移植肿瘤模型,然后分别转输Tfc和CXCR5-CD8+T细胞,观察肿瘤生长情况,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在肿瘤微环境中浸润的CD8+T细胞。然后将Breg细胞与Tfc细胞一起共转输到接种了 LLC-OVA的小鼠体内,观察肿瘤生长情况。最后,对Breg和Tfc共转输小鼠进行IL-10的封闭,并随后阻断IL-10,进一步观察肿瘤生长情况。结果:Tfc细胞转输可以显著抑制小鼠肺肿瘤生长,而且可以有效促进肿瘤组织中CD8+T细胞浸润。Breg细胞与Tfc细胞共转输,小鼠肺肿瘤生长没有得到明显抑制,但是IL-10封闭可以部分抑制肿瘤生长。结论:在LLC小鼠肿瘤模型中,Tfc细胞可以显著抑制肿瘤生长,具有较强的抗肿瘤免疫能力,Breg细胞可以抑制Tfc细胞在抗肿瘤免疫应答中的作用,而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是依赖IL-10得以实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