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瑞芬太尼预处理
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细胞凋亡
基因表达
临床麻醉
脑保护作用
摘要:
研究目的:
探讨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从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凋亡及炎症的机制角度探讨其影响的可能作用机制,为临床麻醉及危重病人的麻醉药物选择提供实验和理论依据。
研究方法:
12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S组及瑞芬太尼2,6,20μg·kg-1·min -1组(Sham、NS、REM2、REM6、REM20组),在全脑缺血前静脉输注NS或不同剂量的瑞芬太尼。采用大鼠“双侧颈总动脉阻断+全身低血压”建立全脑缺血模型,缺血时间10min,于全脑缺血再灌注后72h进行大鼠运动功能的评估;Nissl染色、HE染色观察再灌注后72h各组不同脑区退变的神经元数;通过电镜观察各组海马神经元的超微结构的变化;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和硫代巴比妥酸法检测血清及海马SOD和MDA活性的变化;应用TUNEL法检测各组神经元的凋亡,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Caspase-3、STAT-3基因的表达;采用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促炎因子IL-1β的变化及real-time RT-PCR法检测炎症相关基因NF-κB、CINC的表达。
研究结果:
第一部分:1.瑞芬太尼预处理可改善大鼠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运动功能,海马、皮层组织神经元及超微结构的损伤明显减轻,以REM6及REM20组较显著(P<0.O5),REM6及REM20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2.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各处理组的血清及组织的SOD含量降低,MDA含量增高。与NS组比较,瑞芬太尼预处理组的SOD含量明显升高, MDA含量明显降低,以REM6及REM20的作用显著,组织的SOD、MDA含量变化较血清更为明显, REM6与REM20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
第二部分:1.凋亡(TUNEL法)检测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缺血再灌注72h海马Cal区凋亡锥体细胞显著增加,瑞芬太尼处理组海马CA1区凋亡神经元显著降低。***-time RT-PCR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全脑缺血再灌注后24h, STAT-3与Caspase-3mRNA上调(P<0.05);瑞芬太尼预处理STAT-3与Caspase-3mRNA的表达明显低于NS组,以REM6组作用显著(P<0.05)。3.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与sham组相比,全脑缺血再灌注后72h,STAT-3与Caspase-3蛋白上调(P<0.05),瑞芬太尼预处理STAT-3与Caspase-3蛋白的表达明显低于NS组,REM6和REM20组抑制的作用强于REM2组。
第三部分:1.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清IL-1β含量的增高具有抑制作用。2. Real-time RT-PCR结果显示:瑞芬太尼预处理组对全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CINCmRNA的表达上调具有明显的抑制,以瑞芬太尼6μg·kg-1·min–1为显著。
研究结论:
1.瑞芬太尼预处理可改善全脑缺血再灌注后大鼠的运动功能,显著提高脑组织的抗氧化能力,减轻海马,皮层组织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损伤,对缺血再灌注脑损伤起保护作用。瑞芬太尼对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的合适剂量以6μg·kg-1·min–1为佳,大剂量瑞芬太尼并未显示出与剂量相关的脑保护效应。
2.瑞芬太尼预处理预可减少全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凋亡的发生。STAT-3和Caspase-3基因参与了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损伤的分子机制;瑞芬太尼预处理可有效地抑制缺血再灌注后海马区STAT-3和Caspase-3基因的表达;其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下调STAT-3和Caspase-3基因,减少神经元凋亡有关。
3.瑞芬太尼预处理对全脑缺血再灌注血清IL-1β含量的增高具有抑制作用。NF-κB及CINC的表达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瑞芬太尼可明显抑制缺血再灌注后海马组织NF-κB和CINC基因的表达。瑞芬太尼的脑保护作用可能与其抑制NF-κB基因的表达与活化,继而下调CINC基因的表达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