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胆囊切除
腹腔镜术
临床麻醉
硬膜外阻滞
摘要:
目的:研究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对老年患者应激的影响,为全麻联合硬膜外麻醉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⑴研究对象及分组:40例ASAⅠ—Ⅱ级择期行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病人(年龄>60岁),随机分为单纯全麻组(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GA+EA组),每组20例。⑵麻醉方法:两组患者均于术前30分钟肌注苯巴比妥钠0.1g,东莨菪碱0.3mg。入手术室开放静脉通路后,复合组行硬膜外穿刺(T9-10或T10-11),穿刺成功头向置管3cm,给1.0%利多卡因和0.25%布比卡因合剂5ml—8ml,待出现满意阻滞平面后,开始全麻诱导。各组均用昧达唑仑0.1mg/kg.异丙酚1mg/kg、芬太尼4μg/kg、维库溴铵0.1mg/kg诱导,气管插管后接呼吸机控制呼吸。术中全麻静脉泵注异丙酚(60-100μg/kg/min),根据肌松情况静注维库溴铵(0.05mg/kg)、芬太尼(1-2μ g/kg)间接静注维持麻醉。两组术中用HXD-1多功能监护仪连续监测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并尽量维持BIS在40-60之间,复合组每隔45~50min经硬膜外导管定时追加0.25%丁卡因3~5ml。同时准备好麻黄碱30mg(收缩压低于90mmHg时可单次静注10mg),阿托品0.5mg。⑶数据的统计学分析:所有病人入室后,监测收缩压、舒张压、平均动脉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心电图,并于麻醉前(T0),气管插管后5分钟(T1),切皮后5min(T2),手术60min(T3),术毕拔管后5分钟(T4)抽静脉血,分离出血浆冷藏。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血浆标本中皮质醇、血管紧张素Ⅱ、白介素—6,比色法测定血糖浓度。并记录手术时间、麻醉时间、出血量、尿量、输液量、异丙酚、芬太尼总量剂量。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及Sigamaplot10.0统计绘图软件分析处理数据。
结果:①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无明显差异。②GA组MAP、SBP、DBP、HR麻醉后明显升高,而GA+EA组相对稳定,各组间比较,MAP、SBP、DBP都有差异,但HR组间比较无意义。③两组的血浆皮质醇浓度各时间点与T0比较都降低(P<0.05),但组间比较无差别。④GA+EA组在T3、T4时血糖浓度显著高于T0,GA组在T3、T4时显著高于T0;两组相同时间血糖浓度比较,GA组在T1、T2、T4时显著高于GA+EA组。⑤血管紧张素Ⅱ与T0相比,各组无差异,但组间比较各时点有差异。⑥两组患者T0时的血清IL—6的浓度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T3、T4血清IL—6浓度两组均明显高于T0时的水平(P<0.05);组间比较,GA+EA组病人T3、T4时血清IL—6的浓度明显低于GA组(P<0.05)。⑦GA组异丙酚和维库溴铵用量明显高于GA+EA组,具有有统计意义(P<0.05),GA组拔管时间、睁眼时间及清醒时间明显长于GA+EA组(P<0.05)。
结论: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组对老年患者应激反应的影响小于单纯全麻组;全身麻醉应激反应多发生在气管插管时和手术结束病人苏醒期。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有效减轻术中(气管插管时和病人苏醒期)应激反应,并且可减少全麻药用量,病人苏醒迅速,利于术后止痛和减轻术后应激,降低心脑血管系统并发症风险;全麻复合硬膜外阻滞比单纯全麻在手术过程中尤其诱导时,容易出现血压下降,但降低局麻药浓度或麻醉前扩容可得到改善。且未用血管活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