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中华蚊母树
呈色机制
代谢组
转录组
花青素生物合成
摘要:
中华蚊母树(Distylium chinense)是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蚊母树属(Distylium)的常绿灌木,其观赏性和抗性较强,是优良的园林绿化植物。中华蚊母树幼叶颜色为浅绿色,近年来课题组选育了幼叶为红色的植株,但幼叶叶色变化的机理尚不清楚。本研究以红色幼叶(红株系)和绿色幼叶(绿株系)的中华蚊母树叶片为研究对象,选取红株系植株叶片由红转绿过程中的四个时期(RY0、RY、RC0、RC)为实验组,并以同期绿株系植株幼叶的四个时期(GY0、GY、GC0、GC)作为对照组,综合运用叶色表型测定、色素含量测定、代谢组学和转录组学分析,旨在筛选与色素代谢相关的色素成分及关键调控基因,揭示幼叶叶色变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将为阐明中华蚊母树红色幼叶形成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其新品种培育奠定基础。主要结论如下:
(1)分析了叶色表型与色素含量的变化。中华蚊母树幼叶中呈色色素主要分布在栅栏组织细胞中,且随着叶片生长发育红株系中红色色素逐渐转绿。Lab模型中,红绿值a*在中华蚊母树幼叶中存在显著差异,红色幼叶中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RY时期达到最大值且为正值,在绿色幼叶各时期叶片中均为负值。色素含量分析表明,花青素的含量在叶片中存在显著差异,红色幼叶中花青素含量先上升后下降,RY时期含量最高,RC时期最低,绿色幼叶中含量低且无明显变化;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在中华蚊母树幼叶中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红色幼叶各时期中均呈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RY时期含量最低,RC时期最高,在绿色幼叶各时期中呈明显的上升趋势。色差值与色素含量相关性表明,a*与花青素含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这说明花青素可能是中华蚊母树红色幼叶呈色的主要色素。
(2)鉴定了中华蚊母树幼叶呈色的差异代谢物。共鉴定出2954种代谢产物,RC(完全转绿)vs RY(红色幼叶)组和GY(绿色幼叶)vs RY(红色幼叶)组的DAMs在类黄酮相关代谢通路显著富集。对色素代谢相关的DAMs含量进行分析表明,飞燕草素、飞燕草素3-桑布双糖苷、矢车菊素、矢车菊素3-葡萄糖苷、天竺葵素3-芸香糖苷5-葡萄糖苷以及矮牵牛素3-葡萄糖苷等花青素苷在中华蚊母树红色幼叶RY时期显著积累,与幼叶红色表型的呈色有着直接关系。
(3)分析了中华蚊母树幼叶呈色中差异基因的表达模式。基于转录组测序共获得89,901条Unigenes,19048个DEGs。KEGG富集结果表明,各比较组的DEGs主要在苯丙烷代谢、类黄酮生物合成和花青素生物合成等通路中显著富集(P<0.05)。色素合成通路中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表明,中华蚊母树红色幼叶中花青素合成结构基因CHI、CHS、DFR、3AT、和UFGT的高表达水平,可能促进红色幼叶中花青素的积累使其呈红色表型。
(4)结合转录组学与代谢组学解析了中华蚊母树红色幼叶呈色的调控机制。将差异基因与红色幼叶呈色的关键DAMs含量进行加权基因共表达网络分析(WGCNA),发现MEorangered4基因模块中的核心基因FLS、CHS、CHI、UFGT和3AT与花青素苷代谢物呈显著正相关,尤其是与矢车菊素相关系数最高。在MEorangered4基因模块中筛选出57个影响花青素苷合成的潜在转录因子,其中MYB330、SVP、HMGB6、MYB61、MYB86 和 BHLH63 等转录因子可能正向调控UFGT、CHI和CHS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花青素生物合成影响幼叶呈色表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