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矿物有机质结合物
土壤非均质性
微流控技术
孔隙尺度
摘要:
底土层中的土壤有机碳(SOC)储存占了土壤碳库的50%以上。赋存于表土中的有机质,淋溶作用导致的垂向迁移,是构成底层土壤有机质(SOM)的重要来源之一。因此,SOM迁移对入渗水流的响应是影响底土SOC含量的关键因素。SOM可以分为不同的碳库,每种碳库在淋溶条件下表现出不同的迁移特性。通常,在对流传质驱动下,溶解有机物(DOM)在响应渗流时具有高度流动性,而包括矿物结合有机质(MAOM)在内的固相有机质在土壤基质中的流动性较低。然而,大多数MAOM能够与粘粒大小的细矿物颗粒结合,因此能以水分散胶体的形式分散在土壤悬浮液中并通过胶体运输进行垂向迁移。为了全面解高度非均质性土壤系统,需要从土壤的基本单元(土壤团聚体)出发,重点关注“团聚体间”和“团聚体内部”孔隙两部分主要团聚体结构,以及团聚体自身所构成的土壤结构整体。因此,想要准确预测SOM沿土壤剖面的垂向分布,需要进一步了解粘粒大小的MAOM颗粒的迁移率,而其关键在于探究团聚体间和团聚体内部孔隙之间的流动分布及其对非均质性土壤结构内有机碳迁移和运输的潜在影响。
在本研究中,我们设计并制备了三种不同孔隙结构几何图案的微流控芯片,并进行了表面亲水处理,通过制备荧光标记MAOM并将其负载在微流控装置上,形成了包含团聚体、优先流结构孔隙、MAOM和DOM的亲水性人工土壤微界面,作为模拟淋溶条件下SOC在团聚体尺度上迁移过程的平台。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成像证实了该方法能使粘土矿物在微模型内不同位置的不均匀分布。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定量探讨了不同流量和不同基质孔隙的入渗对胶体MAOM和DOM向下迁移的影响,为胶体SOM运移提供了动态可视化视野,说明了不同土壤孔隙对有机碳保护的非均质性。
结果表明,高流速渗流下,在团聚体间和团聚体内部的DOM和MAOM都发生了迁移的现象,较高的流速会导致更明显的向下迁移,有机质淋失率达为13.0-53.5%。而与各团聚体间的区域相比,团聚体内孔隙中粘土大小的MAOM的迁移率明显较低,DOM的迁移率则相对较低,基质区域有机质淋失率为4.8-47.9%,显著小于优先流区域的11-79%。这表明,土壤团聚体的结构在限制有机质在土壤内的运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此外,高入渗流速下,团聚体内区域中只有小部分MAOM会发生迁移,这表明该区域SOC的迁移能力有限。同时,观察实验表明胶体MAOM的迁移在微观尺度上也表现出非均质性。本研究还强调了胶体运输在粘土大小的MAOM迁移中的重要性。这些发现增强了对存在孔隙尺度非均质性的情况下有机物如何在土壤系统中分布、运移和保留的理解。
总体而言,本研究展示了一种新的实验方案,为人工非均质土壤微观模型的有机质迁移率提供可视化手段。同时,本研究的结果为有机质在非均质土壤中迁移和沉积的机制提供了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