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瓦斯流动
吸附解吸
菲克扩散
密度差驱动流
多尺度机理
双重孔隙
摘要:
煤层瓦斯防治与利用是关乎煤矿安全开采,清洁能源高效利用以及温室气体排放三个方面的重要问题,一直是能源开采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关注的热点。煤层瓦斯抽采、煤层气开采是防治瓦斯事故,捕获瓦斯能源以及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技术。煤体瓦斯流动理论是人们对煤中瓦斯存储、瓦斯解吸,瓦斯流动和瓦斯产出过程的理解和认识,是进行掌握瓦斯储量,评估瓦斯灾害风险,计算瓦斯涌出并制定防治措施,预测瓦斯产能,设计瓦斯资源开发等实际工程问题的基础和依据。本研究基于前人的研究成果,在煤体瓦斯流动理论的几个方面进行了以下探讨和尝试:煤层瓦斯含量计算方法,煤基质瓦斯吸附解吸机理及理论模型,煤层瓦斯多尺度流动机理及理论模型构建,数值离散及解算模拟程序开发等。本研究首先探讨了煤层瓦斯流动中关于瓦斯含量的计算问题,指出一般应采用朗格缪尔方程表示瓦斯含量,而当前仍有许多工程计算和学术文献中对瓦斯含量计算的简化(抛物线方程近似或P.M.克里钦夫斯基近似)。通过数值计算和理论计算对三种瓦斯含量计算方法进行了对比,定量分析了简化计算所造成的误差,发现:将朗格缪尔方程的瓦斯含量曲线近似为抛物线方程,由此所带来的误差较小,但采用P.M.克里钦夫斯基引起的误差是不可接受的;精确计算瓦斯流动时,应根据朗格缪尔式进行计算瓦斯含量。煤体是由裂隙和煤基质构成的典型的双重孔隙介质,煤体裂隙内的瓦斯流动机理已被广泛接受,而煤粒/煤基质内的瓦斯流动机理仍存有争议。本文通过研究当前有关煤粒/煤基质瓦斯流动理论的学术文献,认为煤中孔隙结构复杂且孔径分布广泛,气体流动应是多尺度多机理现象,仅用菲克扩散去描述多尺度孔隙中瓦斯运移是值得怀疑的。在现有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密度差驱动流的概念,将煤体孔隙内的吸附瓦斯和游离瓦斯一并计算为瓦斯密度,将孔隙中的渗透和扩散经过传质概念的整合,统一为密度差驱动流,提出新的瓦斯吸附解吸理论模型。通过恒定环境和变压环境下的多尺度煤粒瓦斯吸附解吸实验,验证了本文提出的理论模型在描述煤粒/煤基质中瓦斯运移方面的有效性和优越性。通过研究现有的煤体瓦斯流动模型及数值模拟软件,认为有关煤基质瓦斯运移的模拟技术和数值解算方法有待改进。基于煤中瓦斯多尺度流动机理和双重孔隙模型,考虑煤基质收缩,有效应力和瓦斯多尺度流动的耦合机制,构建双重孔隙煤体瓦斯多尺度流动数学模型。该模型相较于其他双重孔隙模型的特点在于:考虑了煤基质内的渗流,扩散,将两种流动统一为密度差驱动流,并且充分考虑基质内的游离瓦斯和吸附瓦斯,与实际煤基质的瓦斯流动更为符合。通过有限差分法对双重孔隙煤体瓦斯多尺度流动数学模型进行离散,并基于Visual Basic编程平台独立开发了高效的数值模拟软件。该数值求解的优势在于:基质系统和裂隙系统不再相互重叠,流场中的任一点只有一套参数,基质参数或者裂隙参数,并且基质和裂隙之间的质量交换仅发生在基质块的表面,而不是作为在裂隙网络中均匀分布的质量源。这一处理有别于现存的其他双重孔隙模型的解算,与实际流场更为接近。通过将模拟结果与两套现场瓦斯抽放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本章所建瓦斯流动模型及数值模拟软件的正确性。基于自主开发的煤体瓦斯流动数值模拟软件,进行了煤中气体流动和钻孔瓦斯抽采的一系列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煤体裂隙的初始渗透率越高,钻孔瓦斯流速越大。在抽采初期,改变裂隙渗透率对提高钻孔瓦斯产出效率有重要作用,但对抽采后期瓦斯产出效率影响不大。煤基质的渗透性对抽采初期的瓦斯产气效率影响较小;煤基质渗透率越大,抽采后期瓦斯产出效率越高,抽采过程中产气速率衰减越慢;煤基质的尺度越小,煤基质的释放瓦斯的速度越快,基质的累积瓦斯释放量越多。煤体中基质尺度越小,瓦斯产出速率越大,产气速率的衰减越慢。研究结果表明煤基质的尺度和渗透性是影响基质内气体运移的两个重要参数,也是影响抽采后期瓦斯产率的关键因素。同时表明瓦斯产出过程中产气机理随开采时间不断变化:在产气初期,裂隙中的达西流主导产气速率,在产气后期,基质内的密度差驱动流主导产气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