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弧增材制造
热处理
变温轧制
多向锻造
摘要:
铝锂合金因其典型的低密度、高强度和比刚度而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工业。但是,目前传统铝锂结构件生产制造方法(铸造等)存在生产周期长,材料利用率低等局限性增加了其制造成本。作为一种具有高沉积速率的新技术,电弧增材制造(WAAM)广泛应用于金属合金的制备。然而,铝锂合金增材制造时面临着严重的形性控制难题。由于电弧增材制造过程中涉及金属丝材的熔化,以及铝锂合金高凝固收缩率、高热导率和易吸氢的材料特性,不可避免的产生气孔、晶粒粗大和脆性相团聚等问题,导致构件强度下降。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开展了WAAM制造Al-Zn-Mg-Li合金变形(热轧、多向热锻和多道次变温轧制)和热处理实验研究,分析Al-Zn-Mg-Li合金中富Al-Fe-Cu相、T(Al Zn Cu Mg)相和富Mg-Zn相的微观结构演变,通过EBSD分析了变形过程中的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行为引起的晶粒细化机制,通过SEM研究了变形和热处理对基体中脆性组织的作用机理及脆性组织特征对合金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变形和热处理对富Mg-Zn相演变规律的影响,旨在改善材料内部的气孔、粗大晶粒和脆性相团聚,最大程度地提高合金的力学性能。本文的主要工作和结论如下:1、系统研究了WAAM制造Al-Zn-Mg-Li合金在热轧和热处理过程中微观组织的形貌特征以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由于强烈的挤压,试样中会发生明显的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柱状晶粒得到改善,平均晶粒尺寸为16.7μm;基体中粗大的Al7Cu2Fe相和Al Fe Cu相会发生严重破碎,脆性相聚集得到改善;热轧处理期间T相颗粒从饱和固溶体中析出,降低了固溶体的过饱和度;这些脆性相在变形过程中容易造成应力集中,恶化合金的力学性能;固溶过程中,基体中的大量T相和η相回溶到基体中,提高了后续时效过程中强化相η′的析出驱动力,合金的力学性能得到提升。2、开展了Al-Zn-Mg-Li合金多向锻造和形变热处理工艺实验,研究了合金在多向热锻过程中微观组织的演变规律以及其对力学性能的影响,揭示了多向锻造过程中的晶粒细化行为和孔隙消除过程。分析了多向热锻中脆性T相在时效和固溶时效后的演变规律及对力学性能的影响:在多向锻造过程中,基体中粗大的脆性相会发生严重破碎,锻压量越大,脆性相越破碎分散,面积分数最低降至0.7%;由于高的位错密度和亚结构,锻造过程中T相和S相的析出更为明显;强烈的热变形使合金基体内部大量初始条带形式分散分布的孔隙发生愈合,孔隙率显著降低;严重的挤压变形使合金发生明显的动态回复和动态再结晶,产生大量的细小晶粒,随着锻造压下量从30%增加到50%,平均晶粒尺寸从23.1μm明显减小至16.9μm;随锻压量、时效温度和时间的增加,η′相明显粗化,球形T相颗粒尺寸变小;锻件在固溶过程中大量的S相和T相会回溶到基体中,固溶体的饱和度大幅度提高。合金经50%多向锻造后固溶时效强度得到了显著提升。3、开展了多道次变温轧制和低温时效处理实验,研究了超低温轧制与中温轧制对合金脆性相的作用机理,探索了超低温轧制与中温轧制合金的低温时效行为,并揭示了合金塑性和强度提升的机理:冷变形抑制了动态回复的发生,同时合金中引入了高密度位错,导致脆性颗粒周围的位错密度和应力集中急剧增加,加速其破碎;超低温轧制+中温轧制试样经时效处理后,基体中析出了高密度纳米尺寸的η′相和原子团簇GP区。它们对合金强度和塑性的提升起着关键作用。通过调控多道次变温轧制和低温时效工艺,在100°C/30h时效时,获得了最高的抗拉强度732 MPa,比普通轧制时效样品高55.4%,同时样品的延伸率为9.45%。样品在120°C/5h时效时获得最大延伸率13%,合金的力学性能满足使用需求。图55幅,表12个,参考文献11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