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铝合金
电弧熔丝增材制造
磁场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摘要:
铝合金具有轻质高强,良好的导热性及耐蚀性等优点,在航空航天、国防等领域被广泛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的制造方式已经很难满足对小批量定制化零件的制造需求,电弧熔丝增材制造(Wire 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WAAM)可以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对大型铝合金构件的制造。但铝合金WAAM构件存在的成形精度不足、力学性能不达标、缺陷风险较大等问题仍未得到合理解决。而熔滴作为传热传质重要介质,对构件沉积精度和制造效率存在重要影响。对此,本文针对冷金属过渡技术(Cold metal transfer,CMT)的熔滴过渡行为,利用高速摄像系统对其进行数据采集,以分析辅助磁场对熔滴过渡行为的影响规律。进一步,结合光学3D扫描系统、SEM、TEM等微观组织分析手段,对沉积构件的成形质量、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进行研究,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基于高速摄像结果,研究磁场强度对熔滴过渡行为的影响。发现随着磁场强度的提升,熔滴的过渡形态由无磁场时的球形向椭球形、饼状、环状液束转变,并在磁场强度过高时会出现大量飞溅。同时,磁场强度的提升,也会使射滴阶段的熔滴过渡次数增加。
基于宏观形貌与表面平整度,对不同磁场强度作用下的构件成形质量进行评价。发现磁场对构件表面的熔池流淌及混层现象起抑制作用,但过高的磁场强度再次诱导熔池流淌及混层现象的发生。构件的表面平整度随着磁场强度的提升呈现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最小标准偏差为0.392 mm,相比无磁场时降低了25.05%。
在磁场的辅助下,构件的晶粒有效的被细化。当磁场强度为12 m T时,磁场对晶粒的细化效果最明显,构件各区域的柱状晶组织均有所减少,并且构件上部和中部区域的组织基本为等轴晶组织,构件中部区域晶粒尺寸更加均匀细小,平均晶粒尺寸相比无磁场时降低了25.2%。在力学性能方面,构件的显微硬度相比无磁场时有小幅度提升,硬度值的分布范围更窄、更加集中。构件的拉伸性能随着磁场强度的提升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并在磁场强度为12 m T时构件获得了最佳拉伸性能,抗拉强度为228.33 MPa,屈服强度为127.59 MPa,延伸率为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