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激光-电弧复合增材制造
Al-Zn-Mg-Cu合金
组织演变
力学性能
热处理调控
摘要:
Al-Zn-Mg-Cu合金兼具低密度、高比强度和刚度等优点,是新一代航天飞行器高性能、轻量化核心部件的优选材料。然而,传统铸造/锻造成形+铆接/焊接连接的制造方式面临质量一致性差、生产效率低等问题,难以满足航天飞行器不断缩短的研制周期和升级换代的迫切需求。利用增材制造技术制备Al-Zn-Mg-Cu合金零件能够突破传统加工方法对产品形状的限制,尤其在缩短加工周期和结构功能一体化制造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是,由于增材制造的非平衡熔凝特征,以及Al-Zn-Mg-Cu合金极高的裂纹敏感性,目前单一激光增材制造热裂纹难以消除,而电弧增材制造气孔缺陷多,且微观组织存在粗大柱状晶粒、元素偏析严重和析出相分布不均匀等瓶颈问题,致使成形样件难以兼顾高强度与韧性,严重阻碍了此类合金增材制造技术的工程化应用。为此,本文将能量定域可控激光与高效率电弧耦合,提出脉冲激光-电弧复合增材制造Al-Zn-Mg-Cu合金的新方法,系统探讨缺陷形成机理及其工艺调控,构建复合增材制造熔池热-流耦合模型,并揭示微观组织演变规律,明晰组织状态与力学性能间定量关系。针对元素偏析、纳米析出相数量少及性能较低的问题,开发适用于复合增材制造Al-Zn-Mg-Cu合金的热处理工艺,实现组织与性能的调控与优化,为高性能Al-Zn-Mg-Cu合金构件的快速制造提供科学依据和工艺决策。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搭建出Al-Zn-Mg-Cu合金脉冲激光-电弧复合增材制造系统,确定低气孔率的工艺参数范围,并利用多元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气孔率预测模型,实现无裂纹且低气孔缺陷的薄壁结构的制备。基于Al-Zn-Mg-Cu合金溶质元素蒸发速率的计算,表明复合增材制造过程中元素烧损是Zn在熔池发生汽化造成的,且Zn损失量为3%。根据气孔的尺寸和空间分布特征,得出样件内部气孔可分为氢气孔和匙孔诱导型气孔两类。工艺参数对气孔率的影响程度为单脉冲能量>扫描速度>电弧电流>脉冲频率。其中,单脉冲能量对气孔率的影响最明显,随着单脉冲能量的提高,因脉冲激光搅拌熔池效应,气孔率降低。而过高的单脉冲能量导致处于不稳定状态的匙孔失稳塌陷,气孔率升高。
(2)研究工艺参数对成形样件晶粒形态、物相组成和元素分布等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结合热-流耦合数值模拟阐明了熔池传热传质行为与凝固组织的内在关联。结果表明,激光功率对熔池熔化模式的影响最显著,进而赋予不同的组织形态。随着激光功率逐步增加,熔化模式从“传导”模式过渡到“匙孔”模式,且形成了双峰粒度分布的晶粒特征,即电弧区中柱状晶粒和激光区中等轴晶粒共存。当激光功率为180 W,成形样件的晶粒显著细化,平均晶粒尺寸相比激光功率0 W的样件减小了57%。同时,粗大共晶组织的含量和元素晶界偏析程度降低。此外,激光-电弧复合作用下,熔池内不同区域经历周期性加热和冷却,并且匙孔动态变化促进了熔池对流。通过提取固液界面处的凝固参数并建立了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模型,发现高激光功率工艺可促使柱状晶向等轴晶转变。
(3)明晰了Al-Zn-Mg-Cu合金复合增材制造缺陷、微观组织对室温和高温拉伸性能及其各向异性的影响规律。在优化的工艺参数下,样件的各项性能相对于激光功率为0 W有显著提升:抗拉强度增加超16%,从274±7 MPa增至319±9 MPa,且抗拉强度的各向异性降低了30%。揭示了组织状态对性能的影响规律,沉淀强化、固溶强化与细晶强化对屈服强度的贡献占比依次降低,纳米η相引起的沉淀强化对屈服强度的提升增量达到60%。高温性能测试发现,在473 K高温环境下沉积样件承受拉伸载荷的能力减弱,其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变为240±15 MPa、201±12 MPa和2.6±0.3%,相较于室温性能分别下降了25%、13%和10%。
(4)在最优成形工艺的基础上开发出组织和性能调控的“双级固溶处理+时效处理”的热处理方法,并优化热处理工艺参数以实现力学性能的进一步增强。研究表明,经热处理后,元素偏析和析出相分布不均匀现象被消除,高密度的纳米析出相均匀分布于Al基体。最佳热处理工艺为双级固溶处理(723 K/2 h+748 K/2 h)+时效处理(398 K/24 h)。在此条件下,室温抗拉强度大幅提高至602±8 MPa,超过已知公开报道的增材制造AlZn-Mg-Cu合金的最高水平,且能与Al-Zn-Mg-Cu合金锻件相媲美。同时,其高温(473K)屈服强度、抗拉强度和断后伸长率分别为318±16 MPa、362±20 MPa和6.8±0.3%,对比沉积态Al-Zn-Mg-Cu合金提高了58%、51%和162%。另外,热处理改善了力学性能各向异性。相较于沉积样件,热处理态样件的抗拉强度各向异性降低了43%。研究成果已应用于航天企业,解决了高强铝合金增材缺陷多、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