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弧熔丝增材制造
Al-Mg合金
Sc
微观组织
力学性能
双丝
摘要:
电弧熔丝增材制造(WireArc Additive Manufacturing,WAAM)以电弧为热源,以金属丝为原材料,移动系统带动焊炬沿预设的程序路径逐层沉积最终形成3D实体零部件。WAAM可替代传统的减材加工方式,并已展现出了其独有的优势,具有设备投资少,设备灵活性和可扩展性高,材料适用性好,产品研制周期短,沉积效率高,适于中大型结构件制造,节省原材料及成本低等特点。
WAAM铝合金符合工业发展对高效率、轻量化、低成本的要求,近年来国内外相继开展了一些WAAM铝合金的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Al-Cu合金,Al-Cu-Mg合金及Al-Si-Mg合金。这些合金都需固溶淬火+时效处理,固溶淬火过程容易导致产品变形,且变形方向不可控,增大了机加工难度,无法实现在线近终成形。Al-Mg合金无需热处理便可达到中等强度,并具有良好的塑性、耐磨性、抗蚀性、可加工性及良好的焊接性。以WAAM的方法制备Al-Mg合金可实现零部件结构形式上的灵活性、组织的一致性,减少工序,降低成本,使其可以在WAAM过程中施行增减材机制,实现在线一体近终成形,使快速增材制造成为可能。本文将冷金属过度工艺(Cold Metal Transfer,CMT)应用于WAAM Al-Mg合金的制备。系统地研究了影响堆积体性能的主控因素层间温度、Mg含量对堆积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用Sc微合金化Al-Mg合金,研究了 Sc在WAAMAl-Mg合金过程中的存在形式、作用及Sc含量对堆积体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并将优化成分的Al-Mg-Sc合金制成直径1.2mm的丝材,进行双丝脉冲CMT(Pulse CMT,CMT+P)工艺实验及结构件的试制。主要的研究成果为:
以变极性CMT(Advance CMT,CMT+A)工艺为基础,通过对不同层间温度(200℃,160℃,120℃,80℃)的WAAM Al-Mg合金堆积体气孔、微观组织及力学性能的考察,证明了降低层间温度可有效改善WAAMA1-Mg合金堆积体的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层间温度为80℃的堆积体中气孔尺寸最小、数量最少,析出相无层间偏聚,组织均匀,力学性能高,横纵向差距最小。
系统地研究了不同Mg含量(5%,6%,7%,8%)对WAAMAl-Mg合金堆积体表面氧化程度、几何形态、Mg元素的烧损、气孔、微观组织、力学性能的影响。得到适合WAAMAl-Mg合金的最佳Mg含量为6%。该成分堆积体成形好,Mg烧损少,气孔数量最少、尺寸最小,无结晶热裂纹,综合力学性能达到最优,横纵向力学性能差异性最小。
对比研究了 Zr+Sc和Ti+Sc复合微合金化Al-Mg合金,Zr和Ti在WAAM过程高温电弧下的烧损情况,研究了 Ti在堆积体中的作用,Sc在WAAMAl-Mg合金堆积体中的形貌、尺寸、分布及作用。结果证明Ti 较Zr在电弧下烧损少,且具有能增强Sc的强化效果,改善析出相形貌的作用,Ti+Sc复合微合金化更适用于WAAM Al-Mg合金。Sc可与Ti 一起生成含(Ti,Mn,Sc)和含(Ti,Mn,Fe,Sc)的析出相,减少板条状及长针状MnAl6相和(MnFe)Al6相的析出,降低层间应力集中。Sc在堆积体中可形成尺寸小于3μm的初生Al3(Sc1-x,Tix)相,细化α-Al基体晶粒。初生Al3(Sc1-x,Tix)相可改善β(Mg2Al3)及含(Mn,Fe)的相的形貌及分布,使析出相更细小,分布更均匀。经350℃/1h时效处理后在堆积体中析出尺寸为20nm左右的、与基体完全共格的次生Al3(Sc1-x,Tix)相。次生Al3(Sc1-x,Tix)相为球形、弥散分布,钉扎位错和亚晶界,起析出强化作用。
通过对四种Sc含量(0%,0.15%,0.3%和0.45%)WAAMAl-Mg合金堆积体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对比。发现Sc含量低于0.15%,Sc几乎全部固溶在基体中,晶粒细化作用不明显,Sc含量达到0.45%,丝材成品率低,析出相聚集团聚,晶界粗化,堆积体力学性能没有进一步提高。综合经济成本考虑,WAAMAl-Mg-Sc合金中Sc的最佳含量为0.3%。该成分的WAAM合金直接堆积态堆积体组织出现突变,产生初生Al3(Sc1-x,Tix)相。初生Al3(Sc1-x,Tix)析出相尺寸小于3μm,晶粒显著细化,该堆积体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大幅提高,且横纵向均匀;横向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分别为372MPa、268MPa、22.0%;纵向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分别为 372MPa、270MPa、20.0%。该堆积体经 350℃/1h 时效处理后,次生 Al3(Sc1-x,Tix)相析出,其抗拉强度和屈服强度进一步大幅提高,伸长率下降;其横向抗拉强度415MPa,屈服强度279MPa,伸长率18.5%;纵向抗拉强度411MP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