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电弧增材制造
TC4钛合金
β晶粒形态
力学性能
热处理
摘要:
TC4钛合金是一种中等强度α+β两相钛合金,具有比强度高、密度低、耐腐蚀等诸多优点,是目前在航空航天领域应用和研究最广泛的钛合金。近年来,随着金属增材制造技术的快速发展,电弧增材制造技术因相比激光、电子束增材制造技术具有更低廉的成本和更高的成形效率,逐渐成为了大尺寸钛合金复杂构件的一种重要增材制造手段。通常情况下,电弧增材制造TC4钛合金的典型宏观组织为外延生长的粗大柱状β晶粒,导致力学性能存在较强的各向异性,极大地阻碍了电弧增材制造TC4钛合金在航空航天领域的应用拓展。同时,增材制造过程是一个经历了快速加热和冷却的非平衡过程,成形件内部往往存在较大的残余应力,微观组织通常为不稳定的亚稳态组织,且不同位置经历的热历史差异造成了微观组织的不均匀性。因此,消除粗大柱状β晶粒并获得稳定和均匀的晶内组织具有重要的意义。基于此,本文重点围绕电弧增材制造β晶粒形态控制,研究了沉积参数和沉积策略对沉积态宏微观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明晰了等轴β晶粒的形成机理和热历史对晶内微观组织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考察了亚临界热处理对微观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比较沉积态和热处理态宏微观组织特征差异,分析了宏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之间的映射关系。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本研究中电弧增材制造TC4钛合金的典型组织特征为:成形件底部存在一定范围的等轴β晶粒,中上部为外延生长的初生柱状β晶粒,其生长方向沿扫描方向的反方向倾斜。β晶粒间存在连续的晶界α(αGB)相,在αGB相处析出相互平行的晶界魏氏α集束(αWGB),β晶粒内为网篮α(αB)组织,其α/β相界处分布有面心立方结构的α/β界面相。(2)在采用大沉积电流(140 A)成形时,成形件底部由于应力应变较大,诱发了再结晶而导致初生柱状β晶粒转变为等轴β晶粒,随着沉积高度的增加,应力应变急剧减小,柱状β晶粒得以保留。此时形成的等轴β晶粒仍具有较强的织构,在(100)极图上的最大织构强度为8.2,而柱状β晶粒最大织构强度为20,因此再结晶β晶粒的织构强度显著降低。在采用小沉积电流(120 A)成形时,等轴β晶粒的体积分数显著增加,这是由于此时插入熔池丝材较多,一方面熔池中未熔丝材残余物有可能诱发新的形核,另一方面冷丝材从熔池顶部插入还会导致熔池顶部熔体温度降低,有利于熔池顶部β晶粒的横向生长,进而阻碍了底部柱状β晶粒的外延生长,两不同生长方向β晶粒竞争生长导致了等轴形态β晶粒的形成,并且等轴β晶粒具有强烈的立方织构,在(100)极图上的最大织构强度为23。(3)采用本研究典型沉积参数(电流:140 A,扫描速度:250 mm/min,送丝速度:2000 mm/min)成形所得等轴β晶粒尺寸为1414±793μm,柱状β晶粒的宽度为2809±805μm,等轴β晶粒尺寸随沉积电流的减小,扫描速度和送丝速度的增加而减小。柱状β晶粒宽度随扫描速度和送丝速度的增加而减小。α板条的宽度为1.03±0.13μm,且随沉积电流、扫描速度和送丝速度的增加而变大。沉积态试样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沿扫描方向分别为809±11 MPa和11.47±2.04%,沿沉积方向分别为780±15 MPa和13.91±2.49%。随着沉积电流的减小,扫描速度和送丝速度的增大,成形件的强度提高,但延伸率有所降低。成形件沿扫描方向和沉积方向的拉伸性能测试表明,柱状β晶粒强度和延伸率的各向异性差异分别为2.75–3.95%和14.37–23.35%,而等轴β晶粒强度和延伸率的各向异性差异分别为0.29%和9.62%,各向异性相比柱状β晶粒显著较低。(4)采用往复扫描有利于获得竖直生长的柱状β晶粒。增加层间间隔时间有利于增加层间应力应变而促进柱状β晶粒发生再结晶形成等轴β晶粒。往复扫描所得成形件的内部会形成倾斜分布的层带,而单向扫描所得成形件的内部则形成水平分布的层带。随着层间间隔时间的增加,拉伸强度升高,延伸率降低,沿扫描方向最优的抗拉强度和延伸率分别为853±9 MPa和15.51±2.0%。(5)采用本研究典型沉积参数所得沉积态组织经600℃/4h/AC(Air cooling)退火处理后,微观组织类型及形态基本不变,α/β界面相部分分解;经850℃/2 h/AC退火处理后,晶内微观组织粗化,并有极少量的次生α(αs)相生成,α/β界面相在空冷过程中重新形成。沉积态组织经930℃/1 h/AC+550℃/4 h/AC固溶时效处理后,微观组织呈现为粗化且不连续αGB+初生α(αp)相+αs相的混合组织,部分αp板条端部呈蟹爪状,αs相呈魏氏结构,α/β界面相只在αp相周围出现;若增加固溶后的冷却速率,采用930℃/1h/WQ(Water quenching)+550℃/4 h/AC固溶时效处理,微观组织呈现为不连续αGB相+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