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
氮磷减施
土壤改良
有机培肥
土壤肥力
摘要:
广东省地处南亚热带湿润季风区,光热水资源丰富,且雨热同期,非常适合发展多熟种植。“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是广东省珠江三角洲典型三熟种植模式之一,兼顾了粮食生产和经济效益,是寸土寸金的广东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本论文针对“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对珠江三角洲耕地土壤质量的影响效应不明,以及培肥技术缺乏的问题,分别选择珠江三角洲西南部的台山市典型早稻-晚稻-四季豆三熟种植系统和珠江三角洲东南部的惠州市矮陂镇典型早稻-晚稻-梅菜三熟种植系统两个试验点,研究了“稻-稻-菜”三熟种植系统对土壤质量的影响,并分别探讨了氮磷调控技术、酸性土壤改良措施技术、有机培肥技术对作物生长和土壤肥力的影响,进一步构建“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的综合培肥措施,以提升土壤质量,实现“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持续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下土壤质量的变化特征。“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的产量和种植效益显著高于“稻-稻-休耕”两熟种植制度。与“稻-稻-休耕”两熟种植制度相比,“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的周年产量提高了395%~487%,年经济收入提高了116%~448%。但是,与“稻-稻-休耕”两熟种植制度相比,“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的土壤p H值显著降低,其中冬种蔬菜季p H值降低了0.37~0.52;而土壤速效氮、磷、钾含量显著提高,其中冬种蔬菜季的增幅高达30.84%、29.81%和51.43%以上;另一方面,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多样性显著降低,以及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活性显著降低。由此可见,珠江三角洲由传统的“稻-稻-休耕”两熟种植制度转变为“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后,土壤质量出现以下变化特征:养分季节盈余明显、酸化程度加剧、有机碳和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下降。(2)“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下氮磷调控技术研究。研究发现,以早稻季进行氮磷减施为主导的氮磷调控技术周年产量高于常规施肥处理,且早稻季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较常规施肥处理降低了13.35%~16.76%和8.29%~15.03%。冬种蔬菜季进行氮磷减施可使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降低6.14%~12.34%和4.05%~9.71%,但蔬菜及周年产量均低于常规施肥处理。综合来看,以早稻进行氮磷减施的效果更佳,不仅可改善土壤氮、磷养分盈余状况,且具有增产效应。(3)“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下酸性土壤改良技术研究。施用石灰和酸性土壤调理剂显著提高耕层土壤p H值,但不同生长季节的响应强度不同,其中冬种蔬菜季平均增加了7.27%和6.37%,早稻季提高了5.34%和6.03%,晚稻季提高了2.88%和2.09%。同时,冬种蔬菜季期间,石灰和酸性土壤调理剂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和酸性磷酸酶活性也高于常规施肥处理,而且叶菜类蔬菜显著增产,增幅为11.39%和11.26%;而早晚稻期间,土壤养分含量和作物产量在常规施肥和酸性改良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明冬种蔬菜季是进行酸性土壤改良的关键时期。(4)“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下有机培肥技术研究。化肥减量配施不同有机物料(生物有机肥和花生麸)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中冬种蔬菜、早稻和晚稻的平均增幅分别为12.82%和14.32%、4.43%和5.04%、4.37%和4.81%。生物有机肥处理的土壤p H值和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其中冬种蔬菜季增幅最明显。冬种蔬菜季期间,生物有机肥和花生麸处理的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显著高于常规施肥处理,增幅为11.63%和11.76%,且土壤Chao、ACE和Shannon指数显著提高,并提高了富营养型细菌Proteobacteria(变形菌门)、Bacteroidetes(拟杆菌门)、Actinobacteria(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以及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脱氢酶、蔗糖酶、β-葡糖苷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的活性。而早稻季和晚稻季期间,有机培肥措施对土壤微生物学性状没有显著影响。(5)“稻-稻-菜”三熟种植制度下综合培肥措施研究。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构建了“稻-稻-菜”三熟种植区综合培肥措施:冬种蔬菜季采用有机无机配施和土壤改良措施+早稻季采用氮磷减施措施+晚稻季常规施肥。小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综合培肥措施显著提高了冬种蔬菜季和周年产量,增产幅度分别达到9.08%和7.15%;显著降低了土壤碱解氮和有效磷含量,平均降幅分别达到14.70%和10.69%;并显著提高了土壤p H值,冬种蔬菜季、早稻季和晚稻季的增幅分别为19.24%、7.66%和4.58%;同时,显著提高了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有机碳含量,和土壤细菌群落丰度和多样性。综合培肥措施可平衡土壤养分含量含量、改善土壤酸碱度、提高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有效恢复冬种蔬菜对土壤的消极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