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组合结构
焊钉连接件
冻融循环
推出试验
有限元分析
摘要:
我国华北、东北及西北地区受高纬度及复杂地形因素的综合作用,冬季昼夜温差大,导致结构冻融循环损伤频发。这种周期性温度作用对桥梁工程造成的结构损伤程度往往超越各类长期累积荷载产生的力学影响,严重制约混凝土结构的服役耐久性并对其结构安全构成潜在威胁。值得注意的是,北部沿海区域基础设施在经历冻融循环作用的同时,还面临海水中氯离子迁移渗透引发的电化学腐蚀问题。这种双重环境作用进一步加剧了冻融循环引起的微裂纹扩展和界面过渡区(ITZ)性能退化,从而降低了结构的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
剪力连接件作为钢-混组合梁界面协同工作的关键传力构件,其核心功能是实现钢梁与混凝土界面间水平剪力的有效传递,抑制外荷载作用下的界面相对滑移及分离破坏。焊钉连接件作为应用最广泛的剪力连接形式,其抗剪承载力与破坏模式不仅决定了界面荷载传递效率,更直接影响组合体系的刚度分布、塑性铰形成机理等关键结构力学性能。因此,系统揭示冻融循环作用下焊钉连接件的抗剪性能退化规律,深入研究冻融循环和海水侵蚀耦合作用对焊钉连接件受力性能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工程实践价值与理论创新意义。然而,目前关于焊钉连接件在冻融循环作用下的研究较为有限,尤其是针对海水侵蚀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的研究尚处于空白状态。因此,本研究采用海洋环境冻融循环模拟试验、推出试验、有限元数值模拟及理论分析,系统探究了海洋冻融循环作用下焊钉连接件抗剪性能的退化机理。具体工作内容如下:
(1)本研究设计并制作16个钢-混组合梁焊钉连接件推出试件,开展冻融循环试验,设置冻融循环次数(0次、50次、100次)、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40、C50)和冻融介质(清水、海水)三组基本变量,系统研究了焊钉连接件的冻融损伤演化特征,同时对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率、相对抗压强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等耐久性指标进行了定量测量。试验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试件的损伤演化主要表现为混凝土表面的侵蚀剥落,其破坏程度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显著加剧趋势。在相同冻融条件下,低强度等级混凝土(C30)表现出更明显的性能劣化特征,其破坏程度和力学性能退化程度均高于高强度等级混凝土(C40、C50)。此外,海水侵蚀与冻融循环的耦合效应会显著加速连接件力学性能的退化进程,主要表现为氯离子渗透和硫酸盐侵蚀对混凝土微观结构的破坏。混凝土试件的质量损失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非线性上升趋势,且在50次循环后出现明显拐点,质量损失速率显著加快,表明冻融损伤进入加速发展阶段。同时,试件的相对抗压强度和相对动弹性模量均呈现单调递减规律,表明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发生了系统性劣化。
(2)在冻融试验结束后,立即开展推出试验,系统观测不同参数条件下焊钉连接件的破坏模式,并对其抗剪承载力、荷载-位移曲线及抗剪刚度等关键力学性能参数进行测量与计算分析。试验结果表明,焊钉连接件的破坏模式均为混凝土劈裂破坏,试件破坏后焊钉呈现显著的塑性弯曲变形,其挠度达到直径的1/3-1/2。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焊钉连接件的抗剪承载力和抗剪刚度呈现非线性衰减规律,同时滑移量显著增大。在相同冻融作用条件下,提高混凝土强度能够显著提升焊钉连接件的受力性能。相较而言,增大焊钉直径对其抗剪性能的提升效果较小。此外,在海水侵蚀与冻融循环耦合作用下,焊钉连接件的受力性能进一步劣化。
(3)基于焊钉连接件推出试验,采用ABAQUS建立了考虑冻融损伤的精细化有限元模型。通过将模拟结果(破坏模式和荷载-滑移曲线)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有效确认了有限元模型参数标定及损伤演化表征方法的可靠性。基于验证后的模型,对混凝土强度、焊钉直径、焊钉长度以及极限抗拉强度进行了系统的参数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在冻融环境下,提高混凝土强度能够有效抵消由冻融循环引发的性能劣化,从而显著提高焊钉连接件的抗剪性能。于小直径范围内(φ10-φ13)增加焊钉尺寸可显著改善连接件抗剪性能,但当直径超过13mm后,继续增大直径的改善效果明显减弱,这种现象主要受混凝土局部承压能力的限制。此外,在冻融环境下,增加焊钉长度以及极限抗拉强度对改善连接件抗剪性能具有一定效果,但由于破坏模式以混凝土劈裂破坏为主,其提升作用相对有限。
(4)基于试验结果,系统开展了针对中国(GB 50917-2013)、欧洲(EN1994-1-1:2004)、美国(AISC 360-16)规范以及相关文献中焊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计算模型的对比研究。选取冻融循环次数、混凝土强度和焊钉直径作为关键影响参数,基于中国规范(GB 50917-2013)所给公式,基于本研究所得数据进行公式拟合,提出了能够准确预测冻融环境下焊钉连接件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与推出试验数据进行对比,验证了计算公式的适用性。此外,在既有焊钉连接件荷载-滑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基于试验数据的系统回归分析,建立了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