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湿接缝
粘结性能
抗弯性能
冻融循环
摘要:
桥梁结构修建过程中,预制构件通常使用湿接缝进行连接。大量工程实践表明,普通强度混凝土(Normal Strength Concrete,NSC)之间的粘结强度较低,导致传统湿接缝界面区域在桥梁运营过程中极易出现裂缝、渗水等病害,对桥梁结构在服役过程中的正常运营产生严重威胁。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 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作为一种具有超高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的新型水泥基材料,与NSC间具有较好的粘结性能,为改善湿接缝界面区域的病害从根源上提供了解决途径,且目前横向UHPC湿接缝或纵向UHPC湿接缝都将受到弯矩作用,故有必要对其抗弯性能进行深入研究。然而,现有关于UHPC湿接缝抗弯性能的研究基本在自然环境下开展,忽视了 UHPC湿接缝在冻融环境下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造成部分研究成果缺乏工程价值与意义。为此,本文首先通过未配筋UHPC-NSC试件单轴拉伸试验得到最优钢纤维掺量,随后通过劈裂抗拉试验和四点抗弯试验研究最优钢纤维掺量下的UHPC-NSC界面粘结性能,并探究不同配筋参数下的UHPC-NSC界面粘结性能变化规律。在此基础上,通过四点抗弯试验研究不同界面粗糙度和界面接缝构造下的UHPC-NSC试件在冻融环境下的粘结性能演变规律,明确冻融循环对UHPC-NSC界面粘结性能的劣化机理。最后基于UHPC湿接缝梁四点抗弯试验,揭示不同参数下的UHPC湿接缝梁在冻融环境下的整体抗弯行为变化趋势,并提出适用于冻融环境下的UHPC湿接缝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为冻融环境下的UHPC湿接缝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科学数据。论文研究的主要结论包括:
(1)未配筋UHPC-NSC试件破坏特征和应力-应变曲线与钢纤维掺量无关。随着钢纤维掺量增加,完整UHPC试件和未配筋UHPC-NSC试件单轴拉伸强度分别呈现出线性增加和先增加、后降低的发展规律,其中UHPC-NSC单轴拉伸强度在钢纤维掺量为2.0%最高。钢纤维掺量为2.0%的UHPC-NSC界面粘结性能优于NSC-NSC界面。钢纤维掺量为2.0%的配筋UHPC-NSC试件破坏模式分为钢筋脱粘破坏和UHPC基体破坏。随着钢筋直径、钢筋锚固长度增加以及当光圆钢筋转变为带肋钢筋时均有助于提高UHPC-NSC单轴拉伸强度,同时限制UHPC-NSC界面裂缝宽度扩展速率。
(2)自然环境下,提高界面粗糙度或设置界面接缝构造有助于提高UHPC-NSC试件粘结抗弯强度和抗弯刚度,并使得破坏面由粘结界面转变到NSC部分。冻融循环作用下,UHPC-NSC试件主要劣化部位为NSC和界面处,其粘结抗弯强度和抗弯刚度出现不同幅度下降。随着界面粗糙度提高,UHPC-NSC试件粘结抗弯强度平均下降速率逐渐降低。经历300次冻融循环后的UHPC-NSC界面抗冻性弱于NSC,而楔形接缝构造界面抗冻性较菱形接缝构造更强。
(3)自然环境下,矩形接缝构造的UHPC湿接缝梁初始裂缝和主裂缝均位于界面处,开裂荷载、极限荷载、裂缝宽度为0.2mm时对应的荷载及位移延性系数均小于NSC完整梁。随着湿接缝宽度增加,UHPC湿接缝梁开裂荷载和极限荷载略有提高。当湿接缝内钢筋长度≥80mm时,能够满足弯矩作用下的UHPC湿接缝受力要求。菱形和楔形接缝构造的UHPC湿接缝梁初始裂缝和主裂缝均位于NSC部分,开裂荷载与裂缝宽度为0.2mm时对应的荷载均高于NSC完整梁,极限荷载与NSC完整梁基本持平。
(4)冻融环境下,NSC完整梁和UHPC湿接缝梁整体抗弯性能出现劣化,UHPC湿接缝梁劣化程度较NSC完整梁更高,开裂荷载、极限荷载、裂缝宽度为0.2mm时对应的荷载及位移延性系数下降幅度高于NSC完整梁,且初始裂缝皆位于界面处。楔形接缝构造的UHPC湿接缝梁抗冻性能良好,破坏主裂缝仍位于NSC部分,同时裂缝宽度为0.2mm时对应的荷载也高于NSC完整梁。
(5)基于传统钢筋混凝土抗弯理论计算公式,通过引入特征参数在冻融环境下的函数关系式与湿接缝界面折减系数,构建适用于冻融环境下的UHPC湿接缝梁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