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冻融循环作用
生物炭和秸秆
土壤物理结构
冻结锋面和融化锋面
融雪水入渗
摘要:
季节性冻土区特有的冻融循环破坏土壤物理结构的稳定,影响春季融雪入渗过程,导致初春土壤易发生涝渍灾害,从而影响寒区作物的生长发育。因此,寻找一种有效的措施来改善土壤物理结构、提高融雪水利用效率是有必要的。然而近阶段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施加单一外源生物质材料对土壤的改良效果,忽略不同调控模式下土壤物理特性和融雪水入渗过程的差异。同时,对于冻结锋面的研究多集中于冻融作用下其迁移特性的变化规律,未考虑施加外源生物质材料对其迁移的影响。基于此,本研究立足于东北地区松嫩平原,以室内、大田相结合的方式,在室内试验中,设置不同含水率(W1:20%、W2:15%、W3:10%)和四种处理(CK:空白对照组、B:仅添加生物炭、J:仅添加秸秆、BJ:联合添加生物炭与秸秆);在大田试验中,延续室内试验的外源生物质材料的调控处理(BL:空白对照组、CLS:仅添加生物炭、JLS:仅添加秸秆、CJLS:联合添加生物炭与秸秆),探究土壤水稳性团聚体分布比例及其水稳定性、土壤总孔隙度(TP)、土壤孔径分布、土壤机械结构稳定性、土壤水分特征曲线(SWRCs)、冻结锋面和融化锋面迁移特征的差异性,并利用张力入渗仪刻画土壤入渗过程,分析添加生物炭与秸秆对农田土壤物理结构及持水性的影响机理,阐明土壤物理结构特性与融雪水入渗特征的响应关系。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冻融作用下施加生物炭和秸秆对土壤水热分布的影响。冻融作用改变土壤水分、温度空间分布状态。与冻结前期相比,融化后的土壤水分向土体中层迁移,并聚集在中层附近。随着生物炭和秸秆的添加,水分迁移量增加,BJ处理效果最显著。而水分迁移能力随着土壤初始含水率的降低而减弱。随着冻融次数的增加,L1层土壤含水率降低,水分向深层迁移;在L2层,W1、W2下土壤含水率随冻融频次的增加表现为先减后增,而W3下的土壤含水率呈现相反的趋势。土壤温度变化在各阶段上表现出相同的变化趋势:在冻结初期,W1、W2、W3下的土壤的各土层温差32.9℃、33.3℃、34.6℃,含水率越低,温差越大;在融化期各土层的温差为13.0℃、15.2℃、21.9℃,变化趋势与冻结期一致。土壤经历多次冻融循环后,土壤温差降低,变化幅度减小。然而施加生物炭和秸秆改变土壤温差差异,B、J、BJ各处理土壤各层温差增加0.7~1.7℃、0.8~1.7℃、0.3~0.5℃,冻结速率增加9.68%、4.15%、17.07%。(2)冻融作用下施加生物炭和秸秆对土壤物理结构的影响。在冻结前期,添加生物炭和秸秆增加土壤大团聚体和小团聚体含量,随着初始含水率降低,W3BJ处理的增加效果减弱50%,相反W3B和W3J的作用效果则提高7%~13%;而在融化期,添加生物炭和秸秆有同样的作用效果,但随初始含水率的降低,各处理作用效果减弱。添加生物炭和秸秆增加>0.25mm水稳定性团聚体的含量,提高几何重量直径(GMD)、平均重量直径(MWD)、降低团聚体破坏百分比(PAD),从而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其中BJ处理表现最佳。但团聚体稳定性与调控措施之间非线性关系,以W3为例,单独添加生物炭的效果优于联合施用处理。施用生物炭和秸秆改变土壤孔隙分布,影响孔径连通性,表现为土壤空隙(>100μm)比例增加,随冻融频次的增加呈先增后减;中间段孔径(0.3~100μm)比例增加,随冻融频次的增加表现为逐渐增加;极微孔径比例降低,随冻融频次的增加表现为逐渐减小。同时,土壤初始含水率降低,各段孔径变化幅度降低。此外,施加生物炭和秸秆提高土壤TP、增加土壤结构稳定性。TP随冻融次数的增加而增加,但增加幅度与土壤初始含水率的大小呈反比。另外,W1BJ、W2BJ处理下的广义土壤结构指数(GSSI)可达到98.06、98.11,高于单独处理,而W3BJ联合处理下的GSSI值低于单独处理,不平衡的三相比致使土壤失稳。此外,施加生物炭和秸秆提高土壤饱和含水率4.65%~15.16%,变化幅度随含水率的增加而增加;增大土壤体积含水率(θ(h))的差值,增强土壤持水性,但W3BJ处理持水能力减弱;同时增加土壤田间持水量(FC),降低植物永久凋萎系数(PWP),从而增加土壤植物可用含水量(PAWC),而冻融作用改变FC,导致PAWC大幅度增加。(3)冻融作用下施加生物炭和秸秆对农田土壤冻结锋面、融化锋面迁移过程的影响。在冻结前期,BL、CLS、JLS、CJLS各处理温度变化范围为-13.81~12.31℃、-12.25~12.69℃、-11.06~10.19℃、-8.25~11.00℃。与BL相比,CLS、JLS、CJLS各处理下的冻结锋面迁移深度增加5.44%~7.03%,迁移速率增加29.63%~64.44%,加快冻结锋面向下迁移进程,分别提前14 d、13 d、7 d,但迁移到最大深度的时长增加,分别增加7 d、8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