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冻融循环
灰砂岩
物理力学特性
SMP准则
损伤劣化模型
摘要: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寒区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显得尤为重要,然而随着寒区岩土工程数量和规模的增加,冻融灾害问题也随之出现,这对寒区建设的稳定及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因此,本文结合西藏甲玛矿区的水文地质和气象调查结果,以不同含水状态灰砂岩为研究对象,在冻融循环试验基础上进行物理力学性质、微观结构和物相分析试验,结合冻融力学和损伤力学等理论,从宏细观角度对不同含水状态的冻融灰砂岩物理力学特性及损伤劣化机制展开了系统研究,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冻融循环试验前,灰砂岩的纵波波速随含水率的增大而增大;冻融循环试验后,不同含水状态灰砂岩的质量、纵波波速的损失率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而增大,此外,冻融循环次数越多,不同含水状态灰砂岩的损失率曲线差异越明显,其变化也趋于平缓。在冻融循环作用下,干燥状态的灰砂岩孔隙率基本无明显的变化,但对于自然及饱和状态的灰砂岩,随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孔隙率逐渐增大,且随冻融次数的增加其差异越显著。(2)冻融循环试验前后,灰砂岩的峰值强度、弹性模量等都会随含水率或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呈指数函数变化,具体表现为:峰值强度及弹性模量呈指数型减小,而峰值应变随含水率的增大呈指数型增大。此外,不同含水状态灰砂岩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抗冻系数逐渐减小。其中,自然及饱和状态岩石的抗冻系数下降较为明显,同时,当冻融循环次数相同时,随着含水率的增加,抗冻系数的降低速率也逐渐增大。(3)通过电镜扫描试验结果,发现干燥状态的灰砂岩形貌结构在冻融作用下整体结构变化不大,其表面较为平整且排列紧密,受冻融作用影响较小;自然状态的灰砂岩表面较为粗糙,产生部分片状颗粒物,同时伴有微裂纹的产生,大孔隙出现较少,主要以小孔隙为主;饱和状态灰砂岩出现较多蜂窝状区域且矿物颗粒较为松散,并出现明显的断裂痕迹,岩石结构发生更为显著的破坏。(4)根据X射线衍射试验,发现灰砂岩主要含有氧、铝、硅、钙、钾和铁6种含量较多的元素,形成的主要物质有石英、云母、高岭石及绿泥石,其中粘土矿物含量由未冻融时干燥状态下的22.5%降低到了16.3%,其稳定性较差,容易受到水和冻融作用的影响,导致灰砂岩发生劣化损伤。(5)为探究冻融灰砂岩的损伤演化规律,对冻融岩石弹性模量、纵波波速及单轴抗压强度的损伤因子进行对比分析,结合损伤力学和冻融力学等理论,建立了单轴压缩下不同含水状态灰砂岩的冻融损伤演化模型;在此基础上,基于SMP准则建立了考虑残余强度特征的冻融-受荷岩石损伤软化模型,对模型进行验证发现不论是单轴或是三轴压缩条件下,此模型均能较好的反映冻融岩石损伤劣化过程,其损伤力学特性曲线符合一般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