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单向冻融循环
结构强度
水分迁移
微细观损伤
强度劣化
摘要:
膨胀土在我国西南、华南、东北等地区广泛分布,其中东北地区膨胀土边坡极易在春融期发生破坏。季节性的冻融循环是膨胀土边坡灾变问题的关键诱因。膨胀土具有显著的水敏性和胀缩性,伴随着冻融过程的水冰相变和水分迁移,土体微细观结构也会损伤劣化,威胁土体安全与寒区工程稳定。因此,明确春融期膨胀土边坡失稳机制,建立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微细观损伤与宏观力学强度劣化的关系,对于解决季冻区膨胀土工程问题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以黑龙江省绥化地区典型膨胀土为研究对象,基于研究区膨胀土反常“超固结”现象,探究了膨胀土强度特征,明确了冻融循环对强度效应的影响;以初始含水率、单向冻融循环次数为变量开展单向冻融循环试验模拟季冻区土体自上而下的冻结过程;厘清单向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温度场、水分场、微细观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变化规律,建立了微细观损伤与宏观力学强度劣化的关系。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工作:
(1)判定绥化地区膨胀土为典型结构性土,分析了土体强度特征及影响因素。不同于固结历史原因产生的超固结现象,取样地膨胀土“反常超固结”特征来源于结构强度,其胀缩性增强了原状土在黏粒自身填充胶结和结合水连结两方面的优势。通过对原状样和重塑样进行有侧限高压固结试验及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提出应力灵敏度.、应变灵敏度.、结构屈服应力灵敏度.和压缩指数灵敏度.四个参数联合讨论不同基本性质及侧限条件下土体强度特征,可知原状样在结构强度角度的优势与原生损伤角度的劣势之间的强弱关系是决定膨胀土强度特征的关键。研究区膨胀土强度指标受基本性质、颗粒排列、结构连结等内因及侧向限制、历史作用等外因影响。其中,冻融循环是季冻区不可避免的强烈风化作用,其对土体结构带来的损伤劣化显著影响了强度特征。
(2)获取了单向冻融循环条件下膨胀土温度场及水分场,讨论了温度势与基质势驱动下的水分迁移特征与机理。利用温度监测、核磁共振(NMR)、切片含水率测试等手段,监测试样各位置温度与含水率,计算未冻水含量及含冰量。可知初始含水率越大,膨胀土试样升温与降温速率越慢,各位置与试样最上端温度差、未冻水差越大。结合激光粒度试验(LPSA)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试验可知,温度势与基质势驱动下的水分迁移现象受冻融循环次数、初始含水率及粒度成分等因素影响,其中水分迁移量与黏粒含量呈强相关。单向冻融循环作用使膨胀土颗粒先团聚后分散,黏粒含量的变化影响持水性能,进而导致水分迁移量随冻融循环次数增加出现先升高后降低再回升趋势。同时,试样的初始含水率越大,试样水分迁移量越大,颗粒团聚与分散速度越慢,水分迁移及粒度变化拐点出现的越晚。
(3)从细观、微观及宏观角度明确了单向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冻胀损伤过程,提出了损伤参数并量化了损伤程度。水分迁移和水冰相变使得试样内部出现不均匀损伤。通过计算机断层扫描(CT)、压汞试验(MIP)及试样高度监测,测试断面孔隙率、中值孔径、孔径分布及冻胀融沉量等参数。可知冻融循环对膨胀土微细观结构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断面孔隙率扩张和大孔隙(>4μm)含量升高。参考水分和粒度成分对冻胀损伤的影响,可将孔隙扩张和孔径分布变化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原位冻胀为主,大孔隙内首先出现冰晶并伴随颗粒移动;第二阶段分凝冻胀增多,颗粒团聚现象利于大孔隙扩张;第三阶段团聚体分散限制大孔隙继续发育。同时量化膨胀土各位置冻胀损伤程度,基于断面孔隙率得到土体二维损伤变量D,并积分计算各试样三维总体损伤变量Sα。结果显示试样内损伤最严重区域位于水分迁移导致的水分积聚区(13.5-16.5 cm高度),且初始含水率越大,试样冻胀损伤越严重。
(4)揭示了单向冻融循环作用下膨胀土强度劣化规律,验证了原状与重塑土强度特征差异。冻胀损伤的累积降低了颗粒间连结能力,最终将表现在宏观强度的劣化。通过三轴剪切试验测定上端及下端试样主应力-轴向应变曲线、黏聚力、内摩擦角及弹性模量等指标,可知含水率对膨胀土黏聚力影响较大,对内摩擦角影响较小。单向冻融循环作用下,试样黏聚力发生劣化,而内摩擦角无明显变化规律。上端试样劣化程度较下端严重,19.6%、21.6%和23.6%含水率上端试样强度劣化转折点分别为5次、10次和20次,下端试样转折点均出现在20次~50次之间。基于Pearson相关系数法探究了初始含水率、水分迁移量、冻融循环次数、损伤变量与各强度指标的相关性。同时,可将原状土视作冻融循环无数次的重塑土,膨胀土单向冻融循环前后试样微细观结构及宏观性质的区别也验证了前文原状样与重塑样的相关特征差异。
(5)从数学模型和离散元模拟两方面建立了研究区膨胀土微细观结构损伤与宏观力学性能劣化之间的关系,并探讨春融期绥化地区膨胀土边坡滑塌机制及防治策略。基于损伤力学,考虑冻融循环与试验荷载对膨胀土试样的共同损伤,应用二维损伤变量D和三维总体损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