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钢渣细骨料混凝土
盐蚀
耐久性
劣化模型
寿命预测
摘要:
“十三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年均粗钢产量超过10亿吨,每年排放钢渣超过1亿吨,而钢渣利用率低于30%,钢渣堆积占用了宝贵的土地资源。钢渣相比天然砂具有更高的密度和强度,可替代天然砂制备混凝土。提高钢渣利用率,不仅可以解决土地占用问题,还减轻钢渣堆积对环境的污染。我国西部地区气候寒冷,土壤、地下水和地表水中含有氯离子、硫酸根离子和其他腐蚀性离子,对混凝土的耐久性造成不利影响,加速混凝土的劣化,降低正常使用寿命,甚至造巨大经济损失。
本文利用钢渣替代部分细骨料制备混凝土,开展单盐及复盐-冻融循环试验、单盐及复盐-干湿循环试验,研究钢渣细骨料掺量为0%、15%、30%、45%和两组钢渣掺量为30%粉煤灰掺量分别为10%、20%的六组混凝土试件在复杂环境下的劣化规律,分析钢渣取代率、侵蚀溶液、侵蚀方式对钢渣细骨料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
1.通过浓度为5%氯盐溶液、5%硫酸盐溶液以及(2.5%氯盐+2.5%硫酸盐)复合溶液与冻融耦合作用下钢渣细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发现:经过100次盐蚀与冻融耦合作用后各组试件质量损失较小,抗压强度变化较大,动弹性模量损伤有明显的规律性,且较好地描述混凝土内部结构的变化,并以动弹性模量损伤建立各组试件的损伤演化方程。钢渣细骨料掺量为30%为最优掺量,其各项性能略优于普通混凝土试件。掺入10%粉煤灰相比SC30试件各项力学指标均有一定的提高,三种侵蚀环境对各组试件的总体损伤由重到轻依次为复合盐>氯盐>硫酸盐。
2.通过浓度为5%氯盐溶液、5%硫酸盐溶液以及(2.5%氯盐+2.5%硫酸盐)复合溶液与干湿耦合作用下钢渣细骨料混凝土耐久性试验发现:在试验初期,盐溶液侵入混凝土内部与水化物反应生成盐介质填充内部孔隙,试件的质量、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等指标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随着干湿循环周期增加,试件表面出现大面积盐结晶且孔洞呈现增大、增多现象,各组试件质量、抗压强度、动弹性模量等指标下降加快。在复合盐中各组试块损伤较为严重,其SC30组试件各项力学性能优于普通混凝土。SCF10组试件各项力学指标优于SCF20组试件,且SCF10与C0和SC30组试件相比,抗压强度分别提高了13.74%和6.63%。
3.以动弹性模量损伤为基础,利用二参数Weibull分布函数建立失效概率函数和失效概率密度函数模型预测钢渣细骨料混凝土在各种侵蚀条件下的寿命。通过预测模型预测出各组试件在氯盐、硫酸盐和复合盐与冻融耦合作用下的最终循环次数,C0组试件分别为136次、138次、120次,SC30组试块分别为152次、161次、120次,SCF10组试块分别为166次、170次、122次;在盐蚀与干湿耦合作用下C0组试块的最终循环次数分别为205次、234次、188次,钢渣掺量为30%分别为221次、236次、206次,粉煤灰掺量为10%分别为234次、248次、20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