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伊犁河谷
黄土滑坡
冻融循环作用
强度劣化
促滑效应
摘要:
伊犁谷地集中全疆80%以上地质灾害,严重威胁着广大农牧民生命财产安全,影响着当地农牧业健康持续发展。黄土蠕动变形及长期累积渐进性失稳破坏是伊犁黄土滑坡的典型地质表观,岩土体结构、气象、水文特定条件影响区内黄土滑坡多发、频发。本文在伊犁河谷黄土滑坡资料综合分析、典型滑坡现场调查、野外原位测试及室内冻融循环试验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伊犁河谷典型黄土滑坡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探讨了黄土劣化机理。并以加朗普特滑坡为例进行数值模拟计算,综合分析降雨、冻融循环、地震及耦合作用下伊犁河谷黄土强度劣化机理及促滑效应。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
1.伊犁谷地黄土滑坡发育特征
伊犁谷地每年3~5月随着气温逐渐上升,山区冰雪消融,斜坡土体含水率逐渐升高,处于浸润状态;黄土坡面的植被仍处于休眠,蒸腾作用较弱,导致滑坡带处地下水富集,使得黄土湿陷、蠕变、拉张形成裂缝,加之地表水渗流侵蚀坡脚、软化岩体,从而诱发滑坡。此外,在春季白天气温零上,夜间气温零下,昼夜温差大,遇到气温骤升加剧土体融沉、强度锐减;同时2、3月伊犁谷地昼夜温差大,昼融夜冻或气温变化大,导致冻融循环周期短、频率高,甚至一天经历3~5个冻融循环作用,土体力学强度降低,诱发融雪型滑坡。
2.黄土斜坡强度劣化机理
(1)在正冻期形成的冰霜晶体膨胀及冻结锋面隔挡水分迁移,破坏了土体胶结结构,形成各种界面。在正融期土体的冰-土与霜晶-土两类界面出现,土体中垂向渗流减弱,加之部分团簇大颗粒转化成小颗粒,土体接触紧密,宏观上表现出粘聚力降低,内摩擦角增大。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土体颗粒级配、颗粒间作用力与接触类型发生变化,导致颗粒之间有效接触面积与粘结力发生改变,土体经历反复冻融循环后结构变化、水的相态转变导致强度损伤劣化。
(2)黄土在冻融循环过程中含水率影响水分运移和土体结构改变,随着含水率的增大,土体中土颗粒之间的水仅为双电层提供结合水时,土体的粘聚力随着含水率的增大而上升。当含水率继续上升,土颗粒之间出现自由水时,水分己经破坏了土体的胶结结构,在冻融循环过程中,这部分水容易形成冰霜晶体出现冰胀现象,该过程中土体宏观表现为粘聚力与内摩擦角降低。
(3)在加朗普特滑坡坡脚处土样塑性指数较大、冻胀效果明显。粉黏粒含量高则土颗粒间的毛细作用力大,有利于冻结过程中水向冻结面迁移、结冰,形成一定厚度的聚冰层,引起冻胀。冻融循环作用过程中水的相态变化引起水分补充和迁移,导致土体结构变化,黄土细粒持水后的团聚作用对土体强度的影响较大,土颗粒的结构和孔隙性变化改变了土体的孔隙率和密度,使得黄土斜坡发生变形、失稳。
3.黄土滑坡强度劣化后的促滑效应
(1)选取典型的加朗普特滑坡,采用FLAC3D软件,考虑降雨、冻融循环、地震、降雨+冻融、冻融+地震作用下,计算得出斜坡最大剪切应力、最大剪应变增量与塑性区发展较为一致,综合应力应变发展趋势可得出斜坡变形、失稳、破坏的动态发展与最大剪应变增量与X方向最大位移出现的范围较为一致,即在第四级、第三级、第二级斜坡坡底向坡内一定范围内,先出现剪应力增大的集中带。
(2)降雨、冻融循环、地震作用下坡体大主应力出现在第四级斜坡坡底向坡内一定范围内,并向第三级斜坡坡底发展、范围扩大,结合现场调查与钻孔、物探剖面揭示出黄土和泥岩结构面处大主应力最大、小主应力则是越向坡体内部越大;在第三、四级斜坡坡底出现剪应力增大的集中带、在坡顶向坡体一定范围内出现拉应力增大的集中带,坡体处于变形失稳阶段;在斜坡受地震作用下动态发展演化过程中剪应力增大的集中带、拉应力增大的集中带范围均逐渐扩大,当剪应力增大的集中带和拉应力增大的集中带贯通时出现潜在滑移面,坡体失稳、破坏。塑性区向下第三、第二级斜坡体中发展、范围逐渐扩大。在降雨、冻融工况下斜坡稳定性系数降幅大、X方向位移较大,斜坡冻融循环作用下土体强度劣化后坡体变形、失稳长期累积渐进性破坏,在冻融、暴雨、短时强降雨季需预防滑坡-泥石流等链生灾害。
(3)降雨、冻融循环、地震耦合作用下斜坡中水与土相互作用过程中X向位移、剪应力、剪应变增量、塑性区发展表明反复冻融后土体中水的相态转化、迁移改变土体结构,促使土体强度损伤劣化、变形不断累积增大。长期反复振动作用导致斜坡土体中应力重分布或改变斜坡局部应力状态,对黄土斜坡有促滑效应。冻融作用后,加之拉矿的卡车振动作用致使伊犁河谷山区公路出现冻胀、融沉、翻浆、冒泥等冻害。
4.伊犁河谷黄土滑坡形成机理
黄土型滑坡为伊犁谷地的主要滑坡类型,在昼夜交替、季节性冻融循环、振动作用下冻土层水的相态转变、土体结构变化,使得土体疲劳损伤、力学强度降低,蠕变长期累积,降雨、冻融等诱发滑动突变。伊犁河谷黄土滑坡模式为“大气降水+冰雪融水→地表水下渗→坡脚侵蚀→冻融循环强度劣化→累积渐进性破坏→坡体蠕变、失稳→诱发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