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
道路工程
沥青混合料
冻融损伤
多尺度研究
分子动力学
三维有限元
摘要:
SMA-13沥青混合料因其具有优异的路用性能,被广泛用作道路结构的上面层材料。然而在季节性冻土地区,上面层结构直接受到冻融循环作用的影响,出现性能劣化及开裂病害,对行车的安全性和路面的使用寿命产生不利影响,同时增加道路的运维成本。为了改善季冻区路面的服役现状,明确沥青混合料性能演变规律及损伤机理至关重要。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季冻区沥青混凝土冻融循环损伤模型及细观特性研究”,以SMA-13沥青混合料为研究对象,采用分子动力学计算、理化特征表征、流变学分析、力学分析、X-ray断层扫描以及三维有限元分析等方法,揭示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多个材料尺度性能(沥青及胶浆流变性能、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以及结构特征(沥青-集料/矿粉界面交互、沥青混合料孔隙结构)的演变规律和损伤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通过分子动力学计算,分析了沥青-石英/碳酸钙界面粘附作用的形成机理,并揭示了水温作用及荷载作用下沥青-石英/碳酸钙界面粘附劣化及失效机理。同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及扫描电镜(SEM)试验,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沥青胶浆及沥青砂浆的微观理化特征,进一步揭示了冻融损伤机理。结果表明:在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矿物界面粘附功下降显著,沥青-碳酸钙界面抗水温损伤能力较差,沥青重组分含量相对增加,沥青材料表面出现了微观裂缝,矿物颗粒表面的沥青膜剥落。
(2)通过多重应力蠕变恢复(MSCR)试验、频率扫描(FS)试验、线性振幅扫描(LAS)试验及弯曲梁流变(BBR)试验,结合黏弹性理论与模型,对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及胶浆的流变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冻融循环次数的增加,沥青的抗弹性变形能力显著增强、流动性显著降低、抗永久变形能力增强,沥青胶浆的抗弹性变形能力、流动性及抗永久变形能力的变化趋势在10至15次冻融循环时存在拐点,且整体上均与沥青的变化趋势相反,体现了沥青-矿粉界面黏附损伤对沥青胶浆流变性能的影响。沥青及胶浆的抗疲劳损伤能力下降显著,抗车辙能力提升幅度较大,低温抗裂能力下降。
(3)基于沥青及胶浆的流变性能参数,并结合Palierne模型与Einstein模型,分析了冻融循环对沥青-矿粉界面交互作用的影响。同时,运用定量水煮法、光电比色法及界面斜剪试验,对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粗/细集料界面交互作用及界面力学行为进行了分析。此外,通过X-ray断层扫描技术,讨论了沥青混合料孔隙结构特征随冻融循环次数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集料/矿粉界面交互作用及力学行为出现了损伤,粗集料粒径越大,粘附界面损伤程度越大,沥青混合料孔隙结构出现了连通现象,并呈现出由表及里以及加速扩张的特征。
(4)通过常规力学试验、单轴蠕变试验、动态模量试验以及间接拉伸疲劳试验,结合Hopman能量比等理论与方法,分析了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静力与动力特征。随后,运用灰色关联度(GRA)算法和GM(1,N)模型,分析了沥青及胶浆流变性能、沥青-集料界面交互作用及沥青混合料孔隙结构特征对沥青混合料力学性能的影响,并进行了性能预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SMA-13沥青混合料的高温抗压缩破坏能力、抗弹性变形能力、抗黏滞变形能力、抗疲劳损伤能力及抗长期蠕变变形能力下降明显,微小疲劳裂缝出现时间显著提前,更易发生黏性变形与疲劳损伤失效。从材料性能及结构特征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改善季冻区沥青混合料力学行为的建议。
(5)通过半圆弯曲(SCB)试验及数字图像关联分析(DIC)技术,对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混合料弯拉断裂的力学特征及全场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随后,基于X-ray断层扫描、数字图像处理及三维重构技术,结合冻融循环作用下材料性能及结构特征的演变规律,构建了沥青混合料三维异质有限元模型,并揭示了冻融损伤对沥青混合料抗裂能力影响的细观力学机理。结果表明:冻融循环作用下,SMA-13沥青混合料在断裂时表面水平应变下降,韧性降低,带裂服役能力显著下降,更易出现突然的脆性断裂失效行为,这是由于沥青材料的抗变形能力及集料颗粒间的应力传递效率下降导致的。使用高模量沥青材料、改善沥青-集料界面黏附能力及增强孔隙排水能力是减少季冻区沥青路面开裂病害的有效途径。
本研究将为冻融循环作用下沥青混合料的损伤机理分析与性能预测提供试验及理论参考,同时为季冻区沥青路面性能的评价、预估与维养提供针对性建议。